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小草

新约福音书纵览(史普罗)

已更新:2023年9月6日

作者:史普罗(R C Sproul)


编注:此文是选录自史普罗(R C Sproul)牧师的《从尘土到荣耀》的福音书部分,和《耶稣所作的事》这两个神学讲座系列的文字稿,作为新约福音书纵览学习资料。


1。 施洗约翰


耶稣说:〝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直到约翰才结束,而且包含约翰在内〞。论到施洗约翰,耶稣也曾这样说过:〝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这句话实在是非常难懂。比如,耶稣这话的意思是不是说我比施洗约翰还大?我肯定算得上是天国里最小的,既然我是天国里最小的,那我肯定就比施洗约翰还大了。但耶稣这句话显然是说,施洗约翰仍然属于那段预备时期,当时,上帝的国正准备突入世界历史。而凡是生活在〝基督国度已然到来〞这个时期的信徒,都享受著更大的福分和幸福,其程度之大,是旧约里任何人物都不曾享有的。


一般传统上,学者主张说第一个写成的福音书是马可福音,不过,说来也奇怪,马可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耶稣降生的事。马可福音是以这段话开头的:〝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正如先知书上记着…。〞这就是马可福音的开头。他说:〝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接着下一句话就是:〝正如先知书上记着说: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祢前面,预备道路。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祂的路。〞紧接着,下一句话就说了:〝照这话,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


为什么新约圣经对施洗约翰的著墨是如此之多,并且如此强调他的重要性?因为先知的声音在当时的以色列已经沉寂四百年之久了。我们可以翻到旧约圣经的最后一页,看看先知玛拉基所写的书,玛拉基书第四章5节写道:〝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


玛拉基讲完这个预言之后,先知的声音就在以色列止息了。在随后的四百年当中,上帝并没有对祂的百姓讲半句话,直到有一天,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旷野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他身穿那种住在沙漠中苦行的先知所穿的传统服装,他的行为和穿着都令人想起了旧约的以利亚。他来宣告说上帝的国度已经非常接近了。他的信息很简单:〝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而经文也提到了旧约圣经里关于那将来之弥赛亚的预言,说以利亚将会宣布祂的出现,并且在旷野将会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祂的路。


请注意看,对于上帝国度的到来这件事,其他旧约先知的预言和施洗约翰的预言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简单来说,旧约圣经里的先知说上帝的国度有一天将会来到;而约翰则是说上帝的国近了,并且他使用两个关键的比喻来强调上帝国度突入的时间点究竟有多么逼近。


约翰也做了其他令当时的人觉得非常激进的事。他居然呼召犹太百姓来受洗礼。此外,他的事工跟他从事施洗的工作密切相关,他也因此被称作〝施洗约翰〞或〝施洗者约翰〞。


约翰福音第一章19节这样写道: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於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覆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是谁?〞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


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也就是说,耶稣的意思是,就某种意义而言,约翰就是以利亚。


施洗约翰如今带着以利亚的能力和以利亚的心志来到了,应验了弥迦的预言,说以利亚将会在耶和华的日子来临之前回来。显然,约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为耶稣做见证,而当他看见耶稣走向约旦河的时候,他便唱出了《羔羊颂》:〝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约翰请耶稣给他施洗。但耶稣说:〝不,我来是要你为我施洗的。〞约翰不太愿意,他无法接受弥赛亚给的这个命令。他说:〝我不明白。祢比我还大。应该是祢为我施洗才对。〞於是耶稣回答约翰,说:〝约翰啊,你暂且许我吧,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简而言之,耶稣是说:〝做就对了。相信我。〞於是约翰就给耶稣施洗了。为什么?因为上帝所赋予祂子民的律法,其中的每一笔、每一画耶稣都必须顺服,而上帝当时制定了受洗这个新的要求,所以耶稣本身虽然无罪,但为了履行全部的义,祂也必须接受约翰的洗礼。


以上内容只是关于施洗约翰的简介而已。当你翻阅新约圣经的时候,注意看新约圣经有多么频繁地暗示并提及这个人和他的事工,以及他在救赎历史当中的重要意义。


— 节录自《從塵土到榮耀 – 32 – 施洗約翰》文字稿


2。耶稣的降生


耶稣不只是来受死的,也是来活的,祂来作末后的亚当,作新的亚当,来为我们达成亚当起初所没能做到的事。所以祂的任务就是要顺服上帝一切的要求;身为永恒之道、圣三一中第二位格的祂,必须披戴人类的本性,并由一位女子所生,而且以大卫后裔的身份出生


在永恒中与上帝同等、却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那一位是甘愿顺服上帝的。祂愿意倒空自己的荣耀,换上奴仆的姿态、阶级和身份。


耶稣生平中最颠峰的时刻之一就是祂的升天。但是,在祂升天之前,祂常常说,除了首先从天降下的那一位之外,没有人升过天,所以当人子来到我们当中的时候,祂是从荣耀来到羞辱,从天堂来到世上。祂从天降下到这个世上,降生在一位农村女孩的子宫之中。


路加让我们看到了耶稣降生的记载。天使马利亚说:〝马利亚,不要怕!妳在上帝面前已经蒙恩了。妳要怀孕生子,要给祂起名叫耶稣。祂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上帝要把祂祖大卫的位给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祂的国也没有穷尽。〞


马利亚瞭解天使正在向她宣告说她将会是一位君王的母亲。这一点是相当清楚的。如果她对旧约的弥赛亚预言有最基本的瞭解,她一定会意识到她将不会是随便一位君王的母亲,而是〝那位〞君王的母亲,因为这个信息清楚地提到说她将生出以色列素来所盼望的那位弥赛亚,那位弥赛亚将会恢复大卫的宝座,重建大卫倒塌的帐幕。


马太在他福音书的第一章提到了这个主题,说:〝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祂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


约瑟同样也必须面对这个宣告。正思念这事的时候,有主的使者向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因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接着,马太立刻把这件事跟以赛亚的预言链接在一起,那个预言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祂的名为以马内利,意思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


我们必须瞭解圣经对耶稣的描写,新约圣经所呈现出来的这位耶稣,祂的一生都充满了神迹奇事。祂人生的开始是一个神迹,而祂人生的结束,或者说另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神迹,而在这期间当中,永生上帝的大能不断地在祂里面、并通过祂展现出来。


我们回来看看路加的记载吧。第一个对〝童女怀孕〞的可能性表现出某种怀疑态度并提出质疑的人,其实就是那个童女自己。至少,她问了这个问题:〝我不认识男人,怎能有这事呢?〞换句话说,马利亚一听到这个消息,就觉得这种事绝对不可能发生。於是天使这样回答她的问题:〝圣灵要临到妳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妳,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上帝的儿子。况且妳的亲戚伊利莎白,在年老的时候也怀了男胎,就是那素来称为不生育的,现在有孕六个月了。因为,出于上帝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


在天使向马利亚说明完毕之后,同样是在路加福音,第一章38节的经文这样写道:马利亚说:〝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离开她去了。〝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


不久之后,经文告诉我们说凯撒奥古斯都颁布了一道命令,叫天下人民都来登记户籍。在那个时候,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统治者颁布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对住在巴勒斯坦那些贫困地区的人来说沉重难当,但是在凯撒奥古斯这道命令之上,是全能上帝的命令,祂决定让祂的儿子降生在伯利恒,正如祂在好几个世纪之前通过先知弥迦所说的预言。



3。道成肉身


基督所做的事,也向我们显明了祂的身份,也就是说,祂的位格与祂的工作是可以区分的,但是绝不能切割开来。大多数人在开始研究耶稣所做的事情时,通常都会从童女怀孕生子这件事开始著手。但是,基督的工作是在永恒中开始的,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神学上所谓的「救赎之约」。


救赎之约是在永恒中,上帝的三个位格之间所定下的约定,我们将上帝的三个位格区分为圣父、圣子和圣灵。在旧约圣经记载的创世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上帝的三个位格,都有参与创造宇宙的行动。但并非只有创世才是三个位格都有参与的作为,救赎也是三个位格都有参与的作为。


救赎这个概念,首先是圣父制定的,祂决定要救赎一群祂知道将会堕落的人,也就是说,救赎的计画是由圣父设计的,圣父派遣圣子去完成这个救赎的计画,而圣灵负责把圣子所做的救赎给带到我们身上。我们必须明白,上帝三个位格之间并没有冲突或相争,救赎之约是三个位格之间永恒的协议,圣父差遣圣子,而圣子也十分乐意被圣父差遣,去执行圣父交给祂的任务。

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 因此耶稣在地上的事奉,是从「降下」开始的,与「降下」相对的就是「升上」,这个「降下」就是耶稣离开祂在天上的荣华富贵,祂本来在天上与圣父和圣灵有美好的团契,后来祂成为肉身,来到世上。


基督成为肉身,来到世上,这并不是说上帝突然改变形质,成一个人类,然后祂的神性就随之消失,或者转变成一种肉体的形式,不是这样的。道成肉身不是减法,比较像是加法。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格,披戴起了人性,并把祂的神性加在这个人性上,为的是要完成救赎之工

从腓立比书2:5开始,我们读到这些内容: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像,却不企图攫取与上帝同等的地位,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上帝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使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一切,因著耶稣的名,都要屈膝,并且口里承认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给父上帝


我刚才读的这段经文,在圣经圈子中,被称为「虚己之诗」,它之所以被称为「虚己之诗」是因为它的内容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希腊文单词,也就是“kenosis”,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倒空」。这段经文,或者说这首赞美诗,它的重点聚焦在耶稣所经历的这个转变,祂原本在天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后来却成为肉身,来到世上作人。而且这段经文的铺陈模式与我们在耶稣的生平中经常看到的样式一致,也就是降卑,以及升高。


祂原先在天上享有崇高又荣耀的地位,但祂纡尊降贵,来到世上,与我们同在,祂这样是为了要救赎我们。祂成为肉身,成为人类,这对祂而言是一件非常降卑的事。而且祂在世上生活的这段期间中,所受的羞辱可说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越来越可怕,越来越糟糕,祂甚至经历了最羞辱人的对待,被钉上十字架,在十字架的事件之后,基督复活了,并且被高举,回到天上的荣耀中。


耶稣在世上时,在有些时刻当中,虽然祂永恒的身份是暂时隐藏的,虽然祂披戴着肉身,却仍然不时地绽放出些许荣光,仿佛祂的肉身无法完全覆盖住祂身为三位一体中第二位格的荣耀,耶稣降生的事件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4。耶穌的早年生活


有个问题值得一问,就是为什么福音书会有四卷?照常理来说,我们只需要新约圣经为我们记载一次基督的生平就够了,一个传记式的概述似乎就足以使我们认识祂的位格和工作了。但是上帝却喜悅赐给我们四个关于基督生命和事工的报导。在这四个报导当中,有三个被称为符类福音或对观福音,而这三卷对观福音就是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并不被认为是对观福音,而这经常令许多人感到纳闷。对观福音之所以被称为〝对观〞,是因为它们基本上向我们呈现了耶稣生平的对照或概观,而约翰福音则是更加着重在神学上。约翰福音几乎全部的篇幅都是在讲述耶稣在世上的最后一周,因为该书相当强调祂的受苦受难和祂的死亡等等。


但是,就连〝对观〞这个词也稍微有点令人误解,因为福音书并不完全是传记。即使是在对观福音里,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对观福音对耶稣童年的记载可说是少之又少。路加有为我们提供一些资讯,讲到耶稣的降生和祂早期的婴儿时期,但是,除了这些有关祂婴儿时期的简短叙述以外,关于耶稣的童年生活,福音书只提到了祂上圣殿去为犹太成年礼做準备的经过而已。


至於耶稣童年生活的其他部分,甚至是祂刚成年后的生活,教会都是一无所知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和其他相关的原因,所以有些在二世纪出现的诺斯底派文献试图填补这段空白,在某种程度上试图为读者补上耶稣那段行踪成谜的岁月。然后我们还看到一些非常奇怪的书,例如多马福音等等。这些书所呈现的耶稣相当怪异。举例来说,在其中一卷提到耶稣生平的伪福音书中,作者讲述了耶稣在孩童时期的故事,说祂有天感到孤单,没有玩伴,於是就把手伸进泥土里,用泥土捏出几只小鸟,然后一眨眼之间就把它们变成了活生生的小鸟。伪福音书里的耶稣总是在用祂超自然的力量施行各种没什么重要意义的奇事,这也就是这些故事一点也不可信的原因之一


其实对观福音还是有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耶稣童年时期的资讯,而这就是我们在今天的时间里要来探讨的部分。路加福音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在于该福音书收录了一些值得留意的、关于耶稣婴儿时期的观察纪录,而且路加在他福音书的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说他进行了一项计画,详细考察了传道人所亲眼看见又传讲的事。传统上认为路加曾经访问过马利亚,并因此从耶稣的母亲口中得知许多关于耶稣早年生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马利亚在路加福音关于耶稣降生的叙述里扮演著如此突出的角色。不过,这些关于耶稣婴儿时期的叙述,还有另一个层面也同样吸引我的注意,那就是当中所包含的颂歌。其中有撒迦利亚的颂歌,叫作《撒迦利亚颂》,还有马利亚的颂歌,叫作《尊主颂》,另外也有这个,例如,西面的颂歌,人们称之为《西面颂》;而这些颂歌的原文歌名,其实就是取自它们在旧版拉丁文圣经里所使用的第一个单词。

举例来说,《尊主颂》的开头是〝我心尊主为大〞,这句话翻译成拉丁文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尊主颂》的拉丁文歌名来源。其实这些颂歌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还记得吗?在旧约圣经的历史,特別是在以色列早期的历史中,有一些十分特殊的时刻,我们在当中也看到不少宏伟壮丽的颂歌。例如摩西庆祝出埃及的歌,还有米利暗的歌,以及底波拉在士师记里的歌。这些颂歌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在旧约时期当中,在上帝眷顾祂百姓、为他们带来极为重要的拯救时刻或救赎时刻之际,百姓就会按照习俗谱下一首歌曲,从而记载上帝施怜悯眷顾他们的行动,并用以颂讚上帝。而这种得胜的凯歌或得救的乐歌在圣经里出现得最密集的地方,莫过於路加福音围绕着上帝最重要的眷顾所做的记载;在这个行动中,上帝借着祂自己的儿子眷顾祂的百姓。还有一件事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关于上帝百姓的未来,上帝在启示录中应许说在那一天,祂将赐给祂的百姓一首新歌。这件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那首新歌将歌颂上帝最终的胜利,以及祂最终的拯救行动。


我们这就来看看马利亚的颂歌吧。〝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因为祂顾念祂使女的卑微;从今以后,万代要称我有福。〞如果说新约圣经里有什么基调,是在西方社会流行的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那肯定是在这首歌里面。別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在暗示说这段经文是童话故事。


我再重申一次,圣经不是童话故事。这段经文的基调,就是马利亚唱说:〝我的心、我的灵欢喜快乐。我打从心底最深处感到欢喜快乐,因为上帝顾念了我,祂垂顾了身处卑微之中的我。〞我之所以认为背诵这种颂歌会对我们有所助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首歌不只适用于马利亚一个人而已。我们当中每一个蒙上帝怜悯的人同样也都能唱这首歌,因为跟上帝比起来,我们大家所处的地位也都是卑微的,但是上帝却纡尊降贵,带着祂的慈爱和怜悯垂顾我们。〝那有权能的,为我成就了大事;祂的名为圣。祂怜悯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祂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里妄想就被祂赶散了。祂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

我想到马利亚在脑海中见到世上那些握有大权的统治者,他们以骄傲自大的姿态面对上帝至高的威严,硬著颈项反抗上帝,就像诗人在诗篇第二篇所宣告的那样。我也想到上帝伸出祂的右手,驱散有权有势的人;祂看向那些高高在上、坐享权势的人,那些位居世界权力结构顶端的君王,然后一把抓起他们王袍的衣角,将他们从王座上拉下来。这就是马利亚这段话的意思,她说上帝正在颠覆世界的次序,就像上帝经常做的那样。〝祂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祂扶助了祂的仆人以色列,为要记念亚伯拉罕和祂的后裔,施怜悯直到永远,正如从前对我们列祖所说的话。〞


整本圣经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其实是那位可敬的圣徒,西面。我们在路加福音第二章25节读到关于他的事:〝在耶路撒冷有一个人,名叫西面;这人又公义又虔诚,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来到。〞


〝以色列的安慰者〞这个词,是弥赛亚的一个头衔,是上帝所将带来的弥赛亚所被赋予的众多头衔之一;这些头衔都具有丰富的涵义。弥赛亚本身将会是祂百姓的安慰者。各位还记得以赛亚那段先知性的宣告吗?〝你们的上帝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西面被圣灵告知,说他在过世之前必亲眼看见主所立的基督,主所立的弥赛亚。当时他正在寻找那位本身就是以色列安慰者的人。就这样,经文告诉我们说这个又虔诚又公义的人正在等候那位安慰者。〝他得了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见主所立的基督。他受了圣灵的感动,进入圣殿,正遇见耶稣的父母抱着孩子进来,要照律法的规矩办理。西面就用手接过祂来,称颂上帝说:‵主啊!如今可以照祢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这就是《西面颂》,“Nunc Dimittis”。


耶稣被带进了圣殿。耶稣的父母根据旧约律法,在八天期满,替祂行割礼的时候,就给祂取了名字。马利亚满了洁净的日子以后,他们夫妻两人带着耶稣上耶路撒冷去,要把祂奉献给主,正如律法所规定的:〝凡头生的男子必称圣归主。〞我们也得知,他们所献上的祭物是律法在特定情况下允许穷人献上的祭物;只有一贫如洗的人才能献这种祭物,而这就是马利亚和约瑟所献上的祭物,这就表示说,按照这世界对富裕的标準而言,他们是非常贫穷的人。那一天,他们带着这个婴孩前来,要在圣殿里把祂奉献给主,而西面也在场,他注视著这个婴孩,他看着这个婴孩,说:〝主啊,就让我安然去世吧。我不需要留在世上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看着祢所立的弥赛亚完成祢赋予祂的一切工作与任务。只要看见婴儿时期的祂就够了,我心满意足了。带我回天家吧。让我安然离世吧,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祢的救恩,就是祢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祢民以色列的荣耀。〞


约瑟和耶稣的母亲因这番论到耶稣的话而感到希奇。西面给他们祝福,并告诉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说:〝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又要作毁谤的话柄,叫许多人心里的意念显露出来;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新约圣经告诉我们,当马利亚得知关于耶稣降生的事和这一切将要发生事情时,她把这些事都存在心里,反覆思想。


接着,我们同时也读到了女先知亚拿的事蹟,她也迎接了耶稣的父母并讲出预言。


然后,我们很快地就从耶稣的婴儿时期进展到耶稣在逾越节的时候上耶路撒冷的记载。这件事记录在路加福音第二章42节:〝当祂[耶稣]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著节期的规矩上去。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祂的父母并不知道,以为祂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祂。〞这听起来有一点像是忽略儿童,但这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是相当常见的事。住在偏乡地区的居民要上耶路撒冷去过一年一度的节庆时,都会集体行动,此外,他们的习俗是男人跟男人走在一起,女人跟女人走在一起。显然,经文此处提到的情况就是:当他们在耶路撒冷的行程都结束以后,他们便启程返家,而马利亚以为耶稣是跟约瑟走在一起,约瑟也心想耶稣肯定是跟马利亚走在一起,毕竟他没有看到耶稣。但是,他们两个人的猜想都是错的。


在他们走了整整一天的路程之后,终于发现自己居然把十二岁大的儿子给忘在了耶路撒冷,於是他们顿时感到惊慌失措。经文写道:〝[他们]既找不著,就回耶路撒冷去找祂。过了三天…〞你能想像把孩子搞丟三天的心情吗?〝…过了三天,就遇见祂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祂的,都希奇祂的聪明和祂的应对。〞他们对这个天才儿童感到非常惊奇。当耶稣的父母看见祂的时候,他们十分惊奇。祂的母亲对祂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


別忘了,新约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说耶稣是无罪的。耶稣的母亲这十二年来扶养著一个完美的儿子,此刻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话中带有些微的批评或控诉,说:〝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祢父亲和我很焦急,到处找祢!〞而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但他们并不明白祂所说的这番话。路加在记载耶稣生平事蹟的时候选择把这件事写下来,可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件事算是一种预兆,让读者预备好稍微见识一下这个人的一生所带来的冲击力。祂十二岁大的时候,就对自身使命有某种瞭解、某种领会,祂知道自己必须顺服祂在天上的父去完成一项任务。〝你们不知道圣殿才是我该待的地方吗?我必须以我父的事为念。〞而对观福音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在向我们揭示耶稣如何完成〝祂父的事〞。



5。在圣殿里的孩童耶稣


基本上圣经只告诉我们说,男孩耶稣的知识、智慧和身量一齐增长。在路加福音中,我们得以一瞥祂成长的过程,也就是祂来到圣殿的这段记载。


这段经文引人注意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特別刻意地记载了,当时那些神学家对这位十二岁小男孩的反应。这个小男孩以天才儿童的姿态出现在圣殿中,祂十分了解圣经,也很精通神学,所以无论是祂的回答,或是祂提出来的问题,都令那些神学教师感到惊讶。


关于这部分,我现在要探讨的是耶稣的知识,很明显祂当时的知识就与周遭的人十分不同了,为什么呢?我们研究一下罪论,以及圣经中有关人类堕落的记载,就会知道,在那场堕落当中,罪的影响,就完全渗透了人类的每个部分。罪不只让我们的身体落在疾病、衰败与死亡的残害之中,堕落不只让我们的身体变得非常脆弱,同时也对我们的心思意念带来极大的冲击,这个冲击,在神学上就叫作「罪对理性的影响」。


保罗在罗马书第一章告诉我们说,我们因为拒绝接受上帝透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陷在罪恶之中,因此我们的心智就昏暗了。罪会使心智昏暗,罪使我们无法清楚地思考,在堕落之后,我们仍然具备理性的功能,虽然有罪的影响,我们还是懂得加减乘除,能够算得出二加二等于四,也能够进行三段论证,处理一些哲学问题。但在同时,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思意念都是很容易出错的,有时候甚至是非常离谱、代价非常惨重的错误。我们甚至有句谚语说:犯错乃人之常情。这句话时常提醒我们说自己的人性是堕落的。


我常常感到很纳闷,明明我们接收到的资讯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各想到的结论却是天差地別。你们有注意到吗?有时对方明明是基督徒,但对圣经的观点却与我们的格格不入,怎么会这样?圣经真的写得那么不清楚吗?圣经真的那么隐晦难懂吗?为什么大家对圣经的教导都有迥然不同的看法?而且各自都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造成各种分裂和混乱。


无论是在教会中,或是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多人际关系因此就破裂了。但我们读的都是同一本圣经,虽然说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殷勤地研读圣经,因此他们对圣经的了解会比別人还更透彻。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尽心、尽意地爱上帝,因此我们所有人都是怠惰又失败的,没有在心智上真正地去明白与应用圣经。不只如此,我们在堕落的处境中,总是带着偏见来读圣经,这样的偏见常会使我们见树不见林,因为我们的心智已经被偏见给紧紧缠住了。


如果你是在某个特定的传统中被扶养长大的,是某个教会的会员,所得到的教育都是从那个教会来的,你学到的教义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但这些错误是从你信任的人口中讲出来的,比如说你的父母或是你的牧师,你很容易就会照着这些错误的教导去思考事。这就是所谓原生环境的偏见,也就是你属于某特定教派的一员,从小到大都是受这个教派的教导,或是深受父母和老师的观点影响。


要摆脱原生环境的偏见,并且敞开心胸接受正确教导的指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不只如此,「思考」这个行为本身也受到了罪的影响。


你们能不能想像,有个人的理性完完全全不受到罪的影响?在耶稣之前,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无罪的人。因此,无罪的耶稣,没有受到原罪的影响,当然也就没有我上述那些因为犯罪而导致的状况。祂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祂的聪明是无人能及的。当时身为一个十二岁小孩的祂,所具备的思考能力可说是比那时候最有学问的神学家都还来得更深刻、更连贯、更精準。


不过,祂并不是去那边炫耀的,祂去那边是为了学习。祂降生之后的头十二年就是一直在学习。这样说来,就会有第二个问题产生。这个问题就是祂的神性与祂的人性究竟有何关联。有些人说:耶稣当然知道任何问题的答案呀,毕竟祂是上帝,上帝无所不知呀。是的,祂是成为肉身的上帝。是的,上帝的确无所不知。但是说到耶稣的人性,祂的大脑并不是神性的大脑,祂的人性当中,并不具备全知的属性。


耶稣的神性能够传递讯息给祂的人性,也因此某些经文提到说,有一些人因为耶稣知道常人无法知道的事情而感到惊讶。但是祂的神性并不会把「全知」这种属性传递给祂的人性。


经文也提到说:凡听见祂的,都希奇祂的聪明和祂的应对。所以他们都很惊奇地看着祂。祂的母亲对祂说:我儿啊,为甚么对我们这样做呢?有些人会用这件事来反驳耶稣的无罪。毕竟祂这样做让马利亚非常担心。耶稣说: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但是他们不明白祂所说的话,也就是说这里有个认知上的问题。因此耶稣这句话,可以说是在温和、有礼并且亲切地指责祂的母亲。


虽然此时的祂只有十二岁,但祂的认知能力不断在增长。祂已经开始体悟到自己来到世上的使命是甚么了,祂知道祂必须为天父完成一件任务,而且这个任务与圣殿有关,也与祂在圣殿里跟教师们谈论的事情有关。耶稣是成为肉身的上帝之子,在三位一体的关系中,圣子是顺服圣父的。


四福音书中只有路加福音有提到这些事情,路加在这卷福音书的开头告诉我们说,他写的内容都是有详细考察过的。根据历史资料指出,路加有去访谈问过马利亚,所以路加福音才会有特別多关于耶稣的出生与童年时期的记载,比其他福音书还要多。所以我认为在圣灵的帮助以及马利亚的见证之下,这段记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耶稣逐渐增长的自我认知,以及祂如何专注於天父赋予祂的任务。



6。 耶稣受洗与受试探


之前我已经说过了,福音书并没有告诉我们多少关于耶稣早年生活的事情。我们读到祂婴儿时期的记载,也读到祂十二岁大的时候在圣殿里的事蹟,然后,当我们再次看到祂的时候,就是祂来到约旦河边要準备受约翰的洗礼,那时的祂已经三十岁了。


经文提到,耶稣来到约旦河边,出现在约翰面前要受他的洗,但是约翰却反对为耶稣施洗,并且反过来想请耶稣为他施洗。我们都记得耶稣说:〝你暂且许我吧,约翰。这是必须的,因为我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这场洗礼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耶稣甘心乐意且自愿臣服上帝律法的每一个方面。不过,关于耶稣受洗这件事,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同样也是我们必须瞭解的,那就是在耶稣受洗的事件中,经文告诉我们说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落在基督身上。这是祂的按立典礼。在这神圣的授职典礼中,祂被授予了弥赛亚的使命。就是在这个时候,主的灵降在祂身上,使祂成为上帝的受膏者,或者说上帝的〝基督〞,因为〝基督〞这个头衔的意思就是〝受膏者〞。於是耶稣就此被膏抹来事奉,祂被上帝按立,并被分別为圣,準备要展开祂当初被差遣到这个世上来所要完成的使命。


耶稣受洗的这个记载所具有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经文提到上帝在这个事件中从天上发出声音,开口说话。在新约圣经中,我们读到上帝出声说话的次数有三次,而在这三个出声说话的事件中,上帝所讲的信息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从天上发出来的公告,宣告说耶稣是祂的儿子。就这样,我们在这段记载中读到圣灵仿佛鸽子降在耶稣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传来,这个声音宣布说:〝祢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悅的。〞然后圣经告诉我们说耶稣一受洗完毕后,刚才膏抹祂的圣灵,刚才从天降下到祂身上的圣灵,立刻就接着驱使或催促祂到旷野去,受撒旦试探四十天。福音书接下来的记载,就是基督受试探的情形。


在《从尘土到荣耀》这个系列最刚开始的时候,有探讨过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接受考验的那段时期,并提到他们被蛇诱惑的经过。蛇胜过了他们,诱使他们犯了罪。关于耶稣,新约圣经里最重要的主旨之一,就是在说耶稣在祂身为弥赛亚的职分中,必须完成许多责任,而其中一个责任就是要实现末后的亚当的角色;末后的亚当又可称为新的亚当,是新人类的代表,要来在第一个亚当遭受失败的地方取得胜利。於是,耶稣代表祂的百姓,可以说是被催促回到受试探的地方,而祂也甘心接受这严苛的考验。这就像是一场烈火的考验,祂必须顺利通过,如此一来才能获得公开传道的资格。所以祂的第一个任务并不是公开的任务,而是一个在私下进行的任务,地点就在犹大旷野那个荒芜凄凉的地方。如果你们曾经有机会去圣地那边走过一趟,我想你们不太可能会忘记犹大旷野映入眼帘的印象;当地仅有的野生动物,差不多就是野兔、蛇、蠍子和一些鸟类。就这样而已。犹大旷野实在是地球上最可怕、最荒凉的其中一片土地,而上帝的灵催耶稣一个人进入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关于亚当所受的试探和耶稣所受的试探,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对照和比较。別忘了亚当和夏娃当初受试探的环境。蛇当初对他们发动攻势的地方或背景,是一个美丽又苍翠繁茂的花园天堂。他们受撒旦攻击的时候,是有被赋予特权的,可以自由地吃伊甸园中一切树上的果子。然而基督受试探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却是这个荒芜的旷野,而且当时祂还禁食了四十天,什么东西都不能吃。亚当受试探的时候,并不是孤独一人的,他有个伙伴,有上帝专门为他设计的帮助者在他身边,能鼓励他、支持他;而耶稣却是独自一人承受撒旦的攻击。你们想想看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抵挡罪恶的力量,是在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比较强呢?还是在有人陪伴与支持的时候比较强?这就是首先的亚当与末后的亚当之间所存在的强烈对比。这两种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不过,我认为最特別的部分,我最希望各位记得的部分,其实是亚当所受的试探和耶稣所受的试探之间所具有的那些相似之处。当初,亚当跟夏娃在受考验的时候,我们都记得蛇带着一个问题来问夏娃,那个问题就是:〝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当然,上帝并没有这么说。就像我们先前探讨过的,夏娃为正义的一方而战,并斥责蛇对真理的扭曲,说:〝不对,上帝不是这样讲的。祂说园中一切树上的果子我们都可以自由地吃。〞但我要各位记得的重点是,撒旦当时对我们第一对祖先展开的攻击,就是针对上帝话语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提出质疑。那就是撒旦攻击的重点


接着,过了好几个世纪以后,我们看到蛇又再次出现了,这次牠找上了这位新的亚当。我们看到牠这次攻击的重点基本上也是完全相同的。撒旦是怎么设计这起试探的?牠带着一个问题来问耶稣,一个暗藏玄机的问题。我们在路加福音第四章读到了这段内容。魔鬼对祂说:〝祢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吩咐这块石头变成食物。〞我们一般都习惯认为说,这个试探单纯只是针对耶稣在生理上那种一般的饥饿感,并认为撒旦这是在尝试引诱祂打破禁食,引诱祂吃早餐。早餐的英文breakfast就是〝打破禁食〞。我们常认为撒旦是在引诱耶稣利用自己的力量,利用自己身为上帝之子的特权来把石头变成食物,借此填饱祂那饥饿难耐的肚腹。但是这件事情的涵义远远不只如此。请注意看撒旦是怎么说出这个试探的:〝祢若是上帝的儿子…。〞这个用词其实也可以翻译成〝既然〞,不过我认为这个译本正确地掌握了这句话的力道,将这个词翻译为〝若〞,因为撒旦这话显然是在提出质疑,说:〝祢真的是上帝的儿子吗?若祢真的是上帝的儿子,那么,就把这些石头变成饼吧。祢一定做得到的。〞


据我们所知,在耶稣走进那荒凉的地方之前,祂肉身的耳朵所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还记得吗?〝这是我的爱子。〞这是上帝说的。借由这句话,上帝宣告说耶稣是祂的儿子。撒旦针对耶稣的正直和祂的使命所发动的第一波攻势,是冲著祂对上帝话语的信靠、信心和信任而来的。〝祢确定吗?〞撒旦这话是在暗示说:〝祢若是上帝的道,祢若是上帝的儿子,怎么会被带来这种地方受苦?祢怎么会挨饿?祢怎么会孤单一人?祢怎么会沦落到这种处境呢?难道上帝是这样对待祂儿子的吗?看来祢肯定不是上帝的儿子。〞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耶稣知道这个问题的涵义。我们从祂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耶稣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假设祂话只说到这里,然后说:〝不,我不能把这些石头变成食物,因为我正在禁食。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当然可以名正言顺地享用早餐,但是当人正身处在这种考验当中的时候,吃东西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不必吃东西。如果这是上帝的意思,那我一定能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度过这些日子。毕竟,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但是耶稣接着又讲了下一句话:〝…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耶稣这就仿佛是在说:〝我是新的亚当。首先的亚当靠上帝话语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我的任务,我的天职是要完成人类起初的使命和受造的目的,也就是要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而活。与此相比,食物算什么?〞就这样,耶稣对撒旦的回答,主要是聚焦於对上帝话语的顺服。


魔鬼又领祂上了高山,霎时间把天下的万国都指给祂看,对祂说:〝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祢,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祢若在我面前下拜,这都要归祢。〞耶稣说:〝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上帝,单要事奉祂。〞撒旦仿佛是在说:〝听好了,祢若是上帝的儿子,为什么必须先受苦,才能作王呢?为什么祢必须先经历羞辱,然后才能经历高升呢?我现在就能让祢得到荣华富贵,祢不必受苦,不必受难,不必受羞辱,也不必成为上帝那受苦的仆人。这世上一切的国度都归我管。我可以现在就让祢登基作王,而且呢,祢不必无时无刻都像个奴隸一样对我卑躬屈膝,祢只需要迁就一下,向我下拜一下子就好了,我就会把这一切都给祢。祢不必上十字架,不必走受苦难的道路,也不必向着耶路撒冷板着脸好像坚硬的燧石。〞


还记得吗?后来在凯撒利亚•腓立比的时候,耶稣问门徒说:〝众人说我是谁?〞於是彼得就做出了他的信仰告白,说:〝祢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然后耶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过了几分钟之后,耶稣告诉彼得说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苦和受死,於是彼得就说:〝万不可如此!〞耶稣就转过来说:〝撒旦,退我后边去吧!〞因为彼得也要祂在不受苦的情况下得着国度。不过,耶稣的回答所含有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祂说的〝经上记着说…〞。在面对前两个试探的时候,耶稣借由引用上帝的话语来抵挡撒旦的引诱。因为圣经里所谓的〝经上记着说…〞就是一个专业术语,是每个犹太人都听得懂的一句惯用语,它的意思就等于是〝圣经说…〞。它并不是指有些东西被写在某个文学经典的羊皮纸上。


所谓〝经上记着说…〞,意思是指圣经上所记载的话语。所以,耶稣其实是在对撒旦说:〝撒旦啊,我不能这么做。就像我说过的,我必须靠著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而活,而上帝的话说我们不能事奉或敬拜除了上帝以外的任何对象。你不是上帝,所以我不能敬拜你。


这让撒旦感到挫折了。接着我们来看第三个试探:魔鬼又领祂到耶路撒冷去,叫祂站在殿顶上,对祂说:〝祢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从这里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祢吩咐祂的使者保护祢;他们要用手托著祢,免得祢的脚碰在石头上。〞撒旦真的是比田野一切的活物都还更狡猾。耶稣喜欢引用经文,耶稣喜欢诉诸圣经来回应自己面临的情况。撒旦也懂圣经。撒旦听腻了耶稣说〝经上记着说、经上记着说〞。於是撒旦说:〝嘿,我也懂圣经,我知道圣经上记着什么。圣经说上帝会吩咐祂的使者保护祢,免得祢的脚碰在石头上。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上帝的话语是真是假吧。


我们来看看这个〝经上记着说〞会不会真的实现。就让我把祢从圣殿的殿顶上丟下去吧,看看天使会不会来接住祢。我们来看看圣经是真是假。〞然而耶稣说:〝撒旦啊,我们不但必须相信圣经权柄的本质,也必须瞭解恰当的释经学,也就是解读圣经的规则。在解读圣经时所必须遵守的首要基本规则,就是以经解经。你千万不能用一部分的经文去反驳另一部分的经文。而你刚才说的,只是圣经里一部分的内容而已。圣经确实有说天使会被吩咐,他们会保护我,但是圣经也说:‵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我不可以试探主。如果我从殿顶上跳下去,我就是在试探上帝了,上帝不允许我这么做。事实上,撒旦,我该做的是相信上帝会留意保守祂的话语,而不是去跳楼。〞


魔鬼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耶稣。耶稣获得了胜利。这件事情令我惊叹不已的其中一个地方,就是在耶稣抵挡了撒旦一切的试探,撒旦离开之后,接着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帝的天使前来伺候祂,也因此证实了上帝所言不假。天使一直都在场。耶稣不必从圣殿上跳下来。天使前来伺候祂,这就应验了上帝的话语。



7。耶稣的就职演说和公开事奉(登山宝训)


我们已经看过了,当时耶稣进到旷野受魔鬼试探的时候,是被圣灵催进旷野里去的。在我们的主成功抵挡仇敌肆无忌惮的攻击之后,撒旦离开了祂,又有天使来服事祂。之后,我们在路加福音里读到,耶稣带着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


然后经文说祂的名声传遍了周围所有的地区。此时,在圣灵的膏抹之下,耶稣展开了祂的公开事奉。祂的事奉在一刚开始的时候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祂那与众不同的教导。在路加福音的记载中,耶稣的第一篇讲道。至少这是路加福音记载的第一篇,当然这并不是耶稣第一次讲话。总之,路加告诉了我们耶稣来到拿撒勒之后发生的事情。拿撒勒就是耶稣长大的地方。


经文这样写道:「在安息日,[耶稣]照祂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祂。」


在以赛亚书第六十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将来那位弥赛亚的工作概述。耶稣在祂公开事奉的初期回到了拿撒勒。祂受邀诵读经卷,而这卷经文刚好就是以赛亚书第六十一章的内容。「[祂]找到一处写著说:『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祂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报告上帝悅纳人的禧年。』於是把书卷起来,交还执事,就坐下。」


当这段经文说耶稣在读完经卷之后就坐了下来,意思并不是说祂回到听众席上坐了下来,而是说祂继续待在会众面前,并以讲道者的姿态坐了下来,準备要讲解刚才读的那段经文。路加告诉我们说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着他,然后祂就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


我不知道耶稣另外还讲了些什么。也许祂就只讲了那句话而已。光是这么一句话就足以让当天会堂里的众人大感震惊了,因为听到祂诵读这卷经文的人,都知道自己聆听的这段内容是先知以赛亚的预言,也知道这个预言谈到的是弥赛亚在以后的降临。总之,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时刻,标志著耶稣公开事奉的开始;耶稣在其中清楚地将祂的任务和以赛亚书对弥赛亚的描述画上等号。


如果我们翻到马太福音,看看马太对耶稣早期在加利利事奉的时候所做之事的记载,我们会看到耶稣在一刚开始公开事奉的时候所做的事,就是招聚门徒来跟在祂身边。


当耶稣行走在加利利那尘土飞扬的街道上,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去的时候,祂会边行走边讲学,而门徒就走在祂后面,跟随着祂,努力记住祂所教导他们的课题,以及祂在路程上给予祂们的指导。后来,耶稣从这一大群学生当中挑选了十二个人,在这一大群学生中任命这十二个人作祂的代表,能带着祂的权柄、以使徒的身分讲话,因为所谓的使徒就像是使节或特使,受君王或某个有权势的人赋以权柄,能够以差遣他之人的名义或权柄来进行协商。


就这样,耶稣带着祂的门徒进行这个全国性的事工,范围遍及了这块土地。马太福音第四章的结尾对此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我认为马太这段简明扼要的叙述具体地总结了耶稣的公开事奉。仔细听马太是怎么说的。「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祂的名声就传遍了叙利亚。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痫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当下,有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犹太、约旦河外来跟著祂。」马太用这段叙述为后文做铺陈,而他接下来要记载的内容,被现代的注释家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讲道,也就是登山宝训。


在我们探讨登山宝训这篇著名的讲道之前,我们要记得在拿撒勒的事件之后,在登山宝训的内容之前,马太记载了什么。要记得,耶稣正在表明自己就是蒙上帝的圣灵膏抹的那一位,要把安慰带给那些悲哀的人,把自由带给那些被掳的人,把医治带给那些生病与伤心的人。而这两段经文之间的内容提到说耶稣走遍各地,到处传讲上帝的国,在各个会堂里教导人,此外还做些什么呢?祂还医治各样的疾病。於是这极为庞大的人群簇拥著祂,众人仔细聆听祂说的每一句话。接着,在第五章,马太对登山宝训的记载开始了。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你们看,祂又再次这样坐了下来,表示说祂即将要开始讲道了。「…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祂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这段内容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我们称之为天国八福,就是这里所列的一连串福分。


之前在探讨旧约先知的时候,我有提到说先知向同时代的人宣布上帝话语时所使用的基本媒介,就是一种被称为「神谕」的文学手法。神谕有两个种类,一种是正面的神谕,是好消息;另一种是负面的神谕,是坏消息。正面的神谕又称为降福的神谕,讲的是昌盛与美善的事情,而负面的神谕又称为降祸的神谕。这是先知所使用的标準文学手法。而我们看到耶稣在这段讲道中所采用的说话形式,一般会令人联想到先知。祂正在宣布一系列的神谕,这是一段神圣的宣告,宣告赐福的应许,启示上帝所赐下的福分。


我认为,如果我们试图把「福分」的重要意义降低成英文的happy(快乐),那我们就漏掉某些涵义了,因为耶稣在此宣告说人们所将得到的幸福,在程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我们平常想到的那种高兴或快乐的心情。这种幸福是超然的幸福;这种幸福,是贯穿到灵魂最深处的那种幸福,是只有蒙上帝救赎而得以与上帝有关系的人才会得到的幸福。


请注意看这些福分,耶稣在这段讲道中所讲的信息是在宣告某种颠倒的道理。耶稣这话是在颠倒这世界的老生常谈。祂并不是说:「欢喜的人有福了。」而是说:「哀恸的人有福了。」祂并不是说:「富足的人有福了。」而是说:「贫乏的人有福了。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各位还记得旧约的以赛亚吗?上帝不只呼召以赛亚去向百姓宣告审判,也要他预言灾难的结束,预言上帝停止发怒的日子,也就是上帝以怜悯来调和公义的时候。於是上帝对这位先知说:「你们的上帝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又向她宣告说,她争战的日子已满了;因为她已经从耶和华手中受了加倍的刑罚。」


而这就是耶稣当时正在做的事。在这个讲道中,耶稣正在宣告上帝的应许,借此安慰祂的百姓。祂不是要安慰所有的人。祂没有要安慰快乐的人,而是要安慰哀恸的人,贫乏的人,去过遭丧之家的人;这样的人在这世上保持清心,不让自己被名利和荣华富贵吸引、诱惑,并且如饥如渴地追求公义。耶稣宣告说这种清心的人有福了。接着你会看到,耶稣在宣告这当中每一个天赐福分的时候,也都会附上一个未来的应许。「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上帝的儿女。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各位有没有看到?祂每提到人类的一个状况时,也会给予一个未来的应许。祂再次颠倒了这世界的价值观,因为一个人在贫乏的时候很难感到自己是有福的,在哀恸的时候很难感到自己是有福的,在饥饿的时候也很难感到自己是有福的;尤其在受到辱骂、藐视、憎恨和逼迫的时候,我们更是难以感到自己是有福的。而耶稣说:「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在十九世纪,随着所谓「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的崛起,当时的学者和神学家当中开始盛行一个风潮,就是去除新约信息里一切超自然的色彩,并呈现出一个没有神蹟奇事且平凡无奇的基督教,又减低耶稣的重要性,只把祂当作一个伟大的道德教师,一个倡导崇高的理想主义价值体系的大师。所以他们并不把耶稣视作亲自降生为人的上帝,不认为祂有神性,反而只把祂当作一个伟大的人,说祂拥有的只不过是深刻的洞察力,并认为祂带给世界长久的影响并不在于什么广阔无边的代赎行动或是从死里复活,这都是神话故事。这些学者认为耶稣真正的贡献在于祂的道德见解,而其巅峰就是登山宝训。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如果你仔细阅读登山宝训,你会发现这当中包含了一个特殊的启示,启示了耶稣基督自己的位格。


祂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智者,向自己寥寥可数的几个门徒分享著祂的睿智;祂反而是凭著自己的权柄在宣告说哪些人将会得到上帝的国,而哪些人不会。然后祂居然还放胆地对这些人说:「人若因我逼迫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你们的。」你们想想这句话背后带有什么样的涵义。如果我对你们说:「当你们为我的缘故而受人逼迫的时候,上帝就会大大地赐福给你们,并把祂的国也赐给你们。」你们会怎么想?你们会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所说过的最骄傲的一句话。可见耶稣并不是单纯地在给予道德教训而已。祂是在启示祂自己,以及祂所带来的国度究竟是什么样貌。


耶稣这篇讲道没有停在这里。祂稍后谈到了祷告,提到了主祷文。祂也提到说我们有责任要作这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祂教导了我们很多生活原则。不过,就让我一口气快转到这篇讲道的结尾吧,因为我认为在这篇讲道的结尾,我们看到的是出自耶稣口中最可怕的警告之一。在第七章21节,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祢的名传道,奉祢的名赶鬼,奉祢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我认为这是耶稣最吓人的言论之一了,而这正是登山宝训的高潮。


祂说在末日的时候,有许多人会跑到祂面前跟祂装熟,说:「耶稣啊,我们是祢的朋友!我们认识祢,我们跟祢很熟。主啊,主啊,我们真的跟随了祢。」然后耶稣说:「离开我去吧,我不认识你们。」他们重复喊着「主啊,主啊」,表达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这些人并不是在说他们跟耶稣是点头之交,而是在说:「我跟祢很熟。」但耶稣将对他们说:「不,你们跟我不熟。我一看你们的生活就知道了。」这相当吓人。在这堂课的结尾,我希望各位知道的是,在最后的审判中,在祂此处所宣告的那个国度里,最终的问题并不是「你认不认识耶稣」,而是:「耶稣认不认识你?」



8。耶稣所教导的比喻


耶稣最广为人知的特色,大概就是祂对「比喻」这种文学形式的精通与掌握。稍后我会稍微谈到这个部分。总之,比喻在圣经里其实没有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常见。我们很熟悉耶稣用比喻这种方式来呈现的教导,因为这是祂经常使用的教导方式。我们偶尔会在旧约圣经里看到比喻,其中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先知拿单在谴责大卫犯罪的时候所用的那个比喻。在新约圣经里,对观福音让我们看到许多来自耶稣的比喻,但是约翰福音却没有记载比喻,而且新约圣经在对观福音以外的任何篇幅当中,连一个比喻也没有。


耶稣不但使用比喻,还用得非常频繁。首先,我们必须好好区分比喻、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并不是同样的东西。我们自已在讲话的时候也会经常使用明喻。明喻就是直白地说某个东西跟另一个东西很像。例如:「某某人就像是一个陀螺,因为他老是忙得团团转。」这就是明喻。耶稣也经常使用明喻。祂说:「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然后祂会说「就像这样…」或「就像那样…」。耶稣也经常使用暗喻,尤其是在约翰福音里,祂提到了一连串的「我是…」,祂这段声明众所周知:「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我是好牧人。」显然,祂并不是在说祂真的是一扇门或一棵树,祂是以暗喻的方式来使用这些象征用词。


耶稣在教导的时候经常使用的另一种说话方式,就是夸饰。所谓的夸饰,就是通过刻意的夸大来强调或突显某个重点。我记得,在某个关于圣经无误的辩论当中,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对圣经的无误性和耶稣教导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因为耶稣有一次在谈到信心的时候,曾提到芥菜种长成一棵大树的情形,并提到说芥菜种比地上的一切种子都还小。於是批判者就说:「等一等。我们知道有一些种子小到几乎要用显微镜才看得清楚,比芥菜种还要更小。所以,客观而言,从现实角度来看,芥菜种并不是世上最小的种子。」批判者借此抨击圣经和耶稣的可靠性与可信度,但耶稣只不过是使用了这种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来讲话而已。此外,我们也能在福音书里找到类似这样的案例,例如:「整个迦百农的人都出来要听耶稣说话。」我们也会这样讲。新闻报导提到有大批人群聚集在一起,庆祝球队赢得世界盃棒球冠军的时候,也可能会说:「冠军球队打完世界盃后回到家乡,整个城市的人都出来迎接他们了。」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在说整个城市里的每个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包括躺在病床上的人,全都走出了家门要来迎接球队。这是夸饰。用这种方式传达真理,是说得通的。但是,就像我说的,耶稣在讲道与教导中最为人所知的表达方式,就是比喻。


耶稣在提出祂关于真理的宣告和声明时,最常使用的说明方式就是比喻。比喻的篇幅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我们在习惯上会倾向认为比喻单纯就是长篇大论的故事,像是浪子的比喻那样,或是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但其实比喻也可以很简短,例如「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这也是一个比喻。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句子而已,但它确实是个比喻。当你在耶稣的教导中注意到那些篇幅比较简短的比喻类型时,你会发现祂在教导中使用比喻的次数真的可说是不胜枚举的,不像我们有时候所想的那样只有少数几个例子而已。


比喻经常扮演著谜语的角色,而且都是在气氛紧张且冲突的处境中使用的。有时候它们会被当作一种手法或技巧,用来把对手困在辩论之中,而耶稣实在是个中高手。你们回想,有一次耶稣跟法利赛人就他们对旧约律法的解读展开辩论,耶稣提醒他们別忘了十诫的内容:「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并接着说:「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於是法利赛人就针对「谁是我的邻舍」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然后他们来找耶稣,问祂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大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他们说:「你的邻舍就是住在你隔壁的人,或是跟你住在同一条街上的人。」祂也可以回答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你的邻舍。」但祂并没有选择这样子回答这个问题。祂是怎么做的?法利赛人问说谁是他的邻舍,而耶稣回答:「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然后就接着讲了这个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当祂用这个涵义深远的比喻讲完了关于同情的故事时,祂接着看向祂的对手,说:「这故事里的邻舍是谁呢?」由此我们便得以看见,这就是耶稣在冲突、张力和辩论当中所使用的说话方式。


关于比喻,最难以处理的一个层面,跟马可福音里那一段有点难以理解的叙述有关。正是在那段叙述中,耶稣提到了祂最有名的比喻:撒种的比喻。在那个比喻中,我们读到撒种者出门撒种、种子落在地上,以及随后发生的各种情形。耶稣讲完这个比喻之后,就对现场的听众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门徒听不太懂。他们不太明白这个比喻的重点,於是他们就来找耶稣。马可福音第四章10节告诉我们:「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祂这比喻的意思。耶稣对他们说:上帝国的奥祕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我们很容易会认为耶稣的比喻只不过是一个让众人都能更易于理解的小技巧而已,但这并非耶稣使用比喻的目的。对那些灭亡的人而言,对那些心里刚硬、不肯接受耶稣教导的人而言,所听到的这些比喻都是无从理解的谜语。他们不明白耶稣在讲什么。甚至就连门徒本身,在这个时候也还不完全明白这个所谓「撒种的比喻」或「土壤的比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他们起初听不懂,后来耶稣叫他们坐下来,并好好向他们讲解这个比喻的重要性与意义后,他们才明白。


我们在试着理解新约圣经里的比喻时,必须先知道一些相关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耶稣的比喻通常都不是寓言。综观历史,教会给自己惹了一大堆麻烦,都是因为试图把耶稣的比喻当作寓言来解读。各位都很熟悉这个被我们称为寓言的文学体裁。这令我们想到霍桑的作品:《年轻的布朗大爷》,不过,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寓言大概就是班扬所写的《天路历程》。在寓言当中,故事里的每一个元素都有某个特定的象征意义,故事中的每个东西都意有所指。而我们在阅读耶稣的比喻时,常会忍不住去试着要把祂所有的比喻都当作寓言来理解。但现在问题变得相当棘手,因为撒种的比喻具有很强烈的寓言色彩,而邪恶园户的比喻则是另一个具有寓言要素的比喻。但是在解读比喻的时候,首要且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多数的比喻都是在试图传达一个核心的重点,所以如果你一直在比喻里那些附带提及的事情上钻牛角尖的话,你最后就会从上帝的话语中发展出各式各样光怪陆离的理论和教义。所以我们必须小心別让这种事情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在耶稣的比喻中还会经常看到另一个原则,那就是「对照」的原则,而且会搭配「尚且」或「何况」这类短语做使用。耶稣的比喻的核心主旨就是上帝的国;这不是唯一的主旨,是主要的主旨。耶稣一次又一次地提到说:「上帝的国就像这样…。」祂说:「上帝的国就像这样,上帝的国就像那样。」接着祂会详述这些主要的对照,例如在不义之官的比喻里,那个不义的官被拿来跟全能上帝的公义审判做对比。而这个比喻最后的论点大概是这样的:就连不义之官这种属世的、又邪恶又贪汙的人也都会给这个锲而不舍的寡妇伸冤,更何况是你们公义的天父呢?难道祂不会听你们的唉哼、叹息和祷告吗?这就是那个「何况」的主旨,各位在阅读耶稣的比喻时要多加留意。



9。耶稣所行的神迹


虽然说我们知道旧约圣经也记载了许多神迹。但是在整个旧约圣经的历史中,神迹并不是一种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发生的模式出现的。在旧约圣经的历史记载中,神迹比较集中发生在某些关键的时期当中。在上帝将一些特别重要的启示带给世人的时候,尤其如此。我们发现神迹在旧约圣经里出现的最为密集的时期之一就是摩西的一生。


我们都记得在旧约圣经里摩西之所以被授予或赋予行神迹的能力。是因为上帝把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交给了他。不要忘了,上帝当初差遣摩西,要他去对法老说,容我的百姓去,并要他去叫以色列百姓来跟随他踏上出埃及的路。于是摩西回答说,他们要怎么知道是你对我说这些话的,又该怎么知道我所将要传讲的这些话其实是你的话。然后上帝就说,摩西,你把手放在怀里,他照做但抽出来时竟长大麻疯。你在把手放在怀里,他再抽出来时手复原了。上帝说,把杖丢在地上,摩西照做杖变成了蛇。上帝说,伸手捡起来,于是蛇就变回了杖。后来我们也读到摩西跟法老宫殿里的术士展开了一场竞争。


之后,随着以利亚和以利沙在旧约里的出现,新的先知时代开始了。我们也在当中看到了一连串同样令人惊奇的超自然事件。但是我们没有读到大卫、所罗门、耶利米或一些出现在旧约里的伟人有行过什么神迹,就连亚伯拉罕也没有,我们没有看到他是行神迹。所以,上帝在历史上之所以像这样让神迹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时期里,肯定是有理由的。不过,神迹最密集发生的时期,还是要属耶稣在这个世上出现的那段时期。


有一个专门批判新约圣经的文学家曾说,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那就是关于耶稣的记载是一个充满神迹的记载。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相信这些神迹吗?它们是真的吗?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对神迹是全盘否定的。二十世纪的新自由主义,例如布特曼,也直接了当地否定了这些神迹的历史真实性。


有意思的是,第一世纪那些专门批判耶稣的人,从来没有否认说他有行神迹。他的神迹非常明显,但是法利赛人否定了他能力的源头,说他是靠着撒旦的能力来做这些事情的,但至少他们有认出耶稣在世上行走时所彰显的大能是异于常人的,是非凡的,而且是充满神迹的。


神迹在新约圣经里具有什么功用?为什么要记载神迹?为什么神迹在现代不是随处可见的?我并不是说上帝今天没有施行神迹的大能,我是说现在没有那种光彩多目的神迹,例如有人从死里复活等这种记载在新约圣经里的事。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问,耶稣生平的开始以及他整个人生一直到他的复活,为什么这些事件都有神迹的彰显伴随呢?


尼哥底母在夜里来见耶稣,他在一开头的时候论到耶稣,对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上帝那里来做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尼哥底母这样的见解非常重要,可见他十分了解旧约圣经。他知道上帝不会随随便便地施行神迹。旧约里的传道人也不会在自己的书房里贴一个标语,写说神迹将至。因为如果神迹是人可以轻易预期的,那么它非凡的特质就丧失了、变得稀松平常。


我经常听到人们把神迹挂在嘴边说,婴儿的出生是一个神迹。每次看到婴儿出生,人们都会说,这是个神迹。这个我通常不会说什么,但是我心里会这样想,这才不是神迹呢。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是一件我们永远也不该习以为常的事,我们应当总是对婴儿的出生这件奇妙且神秘的事感到惊奇。但是全世界每一天都有婴儿出生啊,这件事不需要上帝动用在神迹当中所彰显的那种非凡直接且立即发生的大能。我并不是说婴儿出生跟上帝的能力无关,圣经告诉我们,这世上一切事情所赖以发生的能力都是上帝的能力,但是上帝有时候以看似普通的方式施展能力,有时候以不寻常的方式施展,也就是说,他有时候不会按照他自己定下的自然法则作事,不会按照那种标准、普通的模式来作事,而是藉由一些戏剧化且超然的事情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他作事的方式。


尼哥底母明白这一点,于是他说,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尼哥底母一点也没有认为撒但有能力做到耶稣所行的神迹,而耶稣本人也以他自己所行的神迹作为他的身份认证。他说,你们即使不相信我说的话,也当因我所做的事信我。


我们在希伯来书第二章读到这段内容,“所以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那借着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


我们常常以为,见证这回事是只有我们在做的,因为为基督和为上帝做见证是我们独有的任务。但其实上帝也为耶稣做见证。而上帝为耶稣做见证的方式就是施行神迹


神迹除了有缓解苦难之类的功能以外,在圣经时代里,神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证明施行神迹的人是启示的媒介,他所讲的话也就等同是上帝自己的话。


我们已经看到了在神迹故事当中重复出现的层面之一,就是人们感到惊讶的反应。这些作为或行动在目睹的人当中引起了一种惊奇的感觉。虽然我们现代人动不动就用奇妙这个词来形容各种事情,但要知道,奇妙这个用词引出的意思是充满了奇事,形容令人感到意外的事物。而奇事就是指超出人类一般经验范围的事。所以这个词被用来描述耶稣所行的事,他行了许多奇事,他是奇事的施行者


这样的奇事也被称为大能,因为他们展现出来的能力是我们一般人类所不具备,且高不可攀的能力。什么样的人有权柄能对狂风海浪说住了吧,静了吧,然后风浪就立刻平静了?什么样的人有权柄能够走到一个已经死了,而且已经开始腐败的人的坟墓前,站在那人的坟墓外,然后开口发出一道简短的命令说,拉撒路,出来!并且在他一声令下,那人的大脑开始恢复运作,心脏开始跳动,血液开始再次流通血管,流过各种组织与纤维,肌腱开始充满力量,那人便张开了双眼,活生生地走出了坟墓,这是何等的大能啊?究竟是何等的大能竟能让一个人不受地心引力和浮力的法则约束,竟然行走在水面上?或是借着发出命令,就改变了水的成分,把水变成了酒?什么样的人用手触摸就能让眼瞎的看见,让耳聋的听见呢?今天有哪个神迹大师可以治好瘸腿的人呢?这些都是耶稣做的,他还做了更多的事彰显这样的大能


我们在迦拿的婚姻上看到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被记载了下来,耶稣把水变成了酒,这件奇事被称为记号。就某方面而言,这也是这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想要看的东西,除非我看到有记号从天上显现,否则我才不相信呢。多马说,除非我亲眼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我的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绝不相信。他们这是在要求什么呢?他们是在要求神迹,他们想要一个明显的证据,想清楚地看见上帝的大能,看见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所以有在这个条件满足后,他们才要相信。而耶稣责备了持这种想法的人,并且在同时也告诉我们说,那个世代十分邪恶,即使有人从死里复活,他们也不会相信。所以无论耶稣行了多少神迹,他们都不满意,说,这样不够!于是耶稣最后说,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你们看了,他说的就是复活。


还记得保罗前往亚略巴古的时候,对雅典人说的话吗?“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这就仿佛是上帝对我们说,耶稣的复活证明他是我的独生子,如果你还嫌不够的话,你也别想看到更大的神迹了,不会有更奇妙的事显给你看。因为我已经通过神迹证实他的身份了。在我儿子的一生当中,我已经用各式各样非常明显的方式展现我的大能了。我已经用记号表明他的身份了


因此这些神迹对我们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你在阅读圣经的过程中,看到神迹故事的时候,要马上问问自己,这个神迹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用英文来说就是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关于这个名叫耶稣的人,这个神迹告诉了我们什么?



10。耶稣的登山变相


在新约圣经里,当我们见到耶稣的出现时,大多数的时候,身为三位一体神当中的第二位格、并成为肉身来到世上的这位耶稣,这位与圣父同等荣耀的耶稣,在亘古以前就享有属上帝之荣耀的耶稣,当祂来到世上的时候,将自己的荣耀遮蔽,并进入了一个受羞辱的地位,给自己取了奴仆的形像。


新约学者在研究耶稣生平的进程时,大致上提到说耶稣生平和事奉的进程,基本上来说,是一段从羞辱走向高升的路程。也就是说,祂第一阶段的羞辱就是祂的降生,因为祂降生在一个卑微的处境里,祂在其中甘愿纡尊降贵,成为一个生在马槽里的婴孩。后来,在祂的一生当中,祂承受了各式各样来自人们的敌视、辱骂与憎恨,持续地承受羞辱。接着,当耶稣进入受难时,祂所受的羞辱急速增加,祂被人交在彼拉多手上,受鞭打与审判,并被判处钉十字架的极刑。在这场受难当中,祂承受了死亡,祂一切的荣耀看似都被剥夺没了,因为祂被钉在十字架上,在公众面前受尽羞辱。


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的预言提到了上帝将来的那位仆人,祂将多受痛苦、常经忧患,而人们将掩面不看祂,也不会尊重祂。后来,在十字架的事件之后,我们看到基督在复活中大放光彩,显为至高。接着,祂的荣耀又更加耀眼地彰显了出来,因为祂后来乘着荣耀的云彩升到天上去了。


但是,在新约圣经作者所记载的一些简短的插曲当中,我们时不时地看到耶稣突然彰显出来的荣耀。就连在耶稣降生的记载中也是如此,虽然祂承受羞辱,由一位乡村童女所生,生在伯利恒的马槽里。但在突然之间,一阵荣耀的声音和光芒绽放出来,上帝辉煌的荣耀就显现了出来,经文也告诉我们说,祂的荣光照亮了周围等等。


在新约圣经为基督作的见证当中,这种属天荣光突然照射出来的插曲为数不少,而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插曲,就是在变相山上发生的那起事件。我必须说,令我担心的是,我们在教会听讲道的时候没有听到多少有关这点的内容。总之我们就花点时间来探讨登山变相的记载吧,这件事在三卷对观福音里都有被提到,而且是在耶稣告诉门徒那个坏消息之后紧接着发生的;耶稣说他们将要回到耶路撒冷,祂将在那里受苦,并遭人杀害。门徒在那些日子里的心情如何,各位可以想像。先是那个奇妙又喜乐洋溢的时刻,耶稣确切地告诉他们说祂就是弥赛亚,但是,很快地,祂立刻又做出了那可怕至极的宣告,说祂即将遭受苦难、被人背叛并被杀害,於是门徒的心情顿时跌至谷底。


不过,马太福音第十七章1节接着告诉我们说:「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


所以福音书作者在这里说的是,耶稣带着最核心的一群门徒上山,也就是彼得、雅各与约翰,然后当他们跟祂谈话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之间,耶稣就在他们眼前改变,改变了面貌,令他们惊讶不已。我们必须把这起改变事件理解为上帝荣光的短暂迸发。因为,你们看这段经文用了哪些用词来描述这些门徒见到的景象:「祂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请注意看这两个用来描述祂的图像。祂的脸面明亮如日头。还记不记得,在基督升天之后,那时候的扫罗四处逼迫与威胁基督徒,把他们从家里拉出来丟进监狱里;有一天扫罗奉命要前往叙利亚逼迫基督徒,他便来到了大马士革,到了中午的时候,基督突然向他显现,扫罗就真的被基督那耀眼的荣光给照瞎了眼;后来的保罗也描述说那道光比正午的太阳还更亮。


没有光照就没有颜色,因为颜色并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特性。我们所看到的颜色,都是光线当中包含的颜色所产生的反射,而当光谱当中所带有的颜色被物体的质料阻挡、吸收 ,只剩某几个颜色被反射出来的时候,那些颜色才是我们见到的颜色。不过,光的纯色其实是白色。


为什么耶稣的衣裳变成了白色,而且是没有任何洗衣工能洗出来的那种白?容我稍微猜想一下,我认为这段经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耶稣的荣光并不是反射出来的荣光。身为按照上帝形像受造的生物,我们被呼召要反映、反射出上帝的荣光。我们都记得旧约圣经当中跟这件事最有关联的事件,就是摩西上了山,求上帝显出荣耀来让他看见,但上帝拒绝了这个请求,并对他说:「摩西啊,你知道人见我的面是不能存活的。但我就告诉你我要做什么吧。看哪,在我这里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荣耀经过的时候,我必将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过去,然后我要将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见我的背,却不得见我的面。」於是摩西就在那一毫秒当中目睹了上帝的背,他自己的脸就因此而开始发出极为耀眼的光。当他走下山的时候,百姓都十分害怕,因为他们看到了他脸上发出的光。但这件事的重点在于,摩西脸上那耀眼的光只不过是反射而已。他稍微瞥见上帝荣耀的背面,所以他的脸反射出上帝的荣光,没有持续太久。但是,就连这样的反射也是十分明亮的,亮到百姓都无法直视。


我深信,这件事跟登山变相的差別就在于,在变相中,耶稣衣裳所发出的洁白光芒,并不是反射一个外在光源的结果,而是来自耶稣本身的光。这光来自祂的本质,祂的神性突破了遮蔽,所以门徒见到的是祂的荣光。这令他们永生难忘。彼得在他的书信中提到了这件事,约翰也在福音书的开头提到这件事,说那永恒的道成为了人,住在我们当中,接着说:「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不过门徒此时还不明白。他们十分困惑,深感不安。他们对将要来到的日子感到焦虑。就在他们感到恐惧、感到焦虑的时候,上帝向他们展现了祂儿子的荣光。


很快地,「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悅的。你们要听祂!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他们不只见到了耶稣改变相貌,而且还看到摩西和以利亚正在跟耶稣进行私人的谈话。


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说他们在谈论什么,但別忘了,圣经说律法和先知全都讲到了弥赛亚的到来,弥赛亚也成全了律法和先知。而此处就出现了律法和先知:一位是先知学校的领袖,以利亚;一位是律法的中保,摩西。他们私下跟耶稣谈话。


让我猜猜,他们是在谈论那些在耶路撒冷等着他的事情。律法和先知说:「祢要硬著脸面好像坚石,完成祢的使命。这就是弥赛亚的工作。」突然之间,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了门徒,那是上帝荣耀的云彩,并且云彩里传来上帝自己的声音,宣告耶稣的身分,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要顺从祂!」他们十分害怕。这个突如其来的经历,也结束得相当突然。门徒恐惧颤惊。耶稣走了过来,经文告诉我们说祂摸着他们,说,「起来。」这就是转捩点。现在他们见过了祂的荣光,他们準备好要跟祂一起前往耶路撒冷了。


— 节录自《從塵土到榮耀 – 41 – 登山變相》文字稿


11。耶稣的凯旋进城


上次聚会的时候,我们简短地探讨了基督的变相,我提到说,那个当下对所有在场观看的人而言,都是个充满荣耀与喜乐的经历。当时在场的就是彼得、雅各、与约翰,经文也告诉我们说,当时的喜乐很快就变成了绝望。耶稣跟他们说要準备下山了,要继续前往耶路撒冷,我们的主对门徒说,到了耶路撒冷之后,祂将会遭到背叛,并且承受痛苦与死亡。


一行人就朝耶路撒冷前进,到了快要进城的时候,耶稣为进城的事情做了一些特別的安排。马太福音二十一章有记载这些事情。我简短地从头读一下给各位听,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 若有人对你们说甚么,你们就说,主要用牠, 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这里我们要问个问题,也就是马太準备要回答的,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详细记载这个片段呢? 为什么耶稣要这样安排祂进城的场面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下一节经文。马太引用了旧约先知撒迦利亚的话说,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撒迦利亚书9:9)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太21:9 – 11) 在这个棕榈主日,耶稣声势浩大地进了城。而这段记载当中,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职分, 首先是君王,再来就是先知。耶稣进城的时候,是以君王的身分进城的,依然是在降卑的状态中没有改变。不过同时却也是刻意要应验先知撒迦利亚在旧约的预言, 这预言提到说犹太的君王将会骑着驴子进耶路撒冷。


有件耶稣一直以来都刻意叫门徒保密的事情,此时正式公开了。 耶稣在世上传道的时候,每当有人提到说祂是弥赛亚,祂就会告诉他们说,不要跟任何人讲。祂和门徒从变相山下来的时候,也是这样说,我们称之为弥赛亚的秘密。至於耶稣为什么要隐瞒祂身为弥赛亚的这件事实,我们只能猜测。 一般认为是因为祂知道当时的人们对于弥赛亚有很大的误解,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那即将到来的弥赛亚会是一个勇猛的战士, 而且将会推翻罗马政权的压迫, 使以色列人脱离罗马的轭。 但是耶稣知道弥赛亚的意义没有这么表面, 祂把旧约先知提到所有关于弥赛亚的线索都结合在一起, 勾勒出弥赛亚的真正涵义。 这位弥赛亚在身分上最重要的元素, 就是身为一个卑微并且受苦的仆人。 以赛亚在书中后半部的章节里对于弥赛亚的描述, 就是一个受苦的仆人。 这种形象的弥赛亚并不受众人欢迎, 因此耶稣一直保守这个秘密, 直到这段经文的当下。在这个当下,已经不用再保密了。


耶稣清楚地应验了旧约圣经的预言, 在凯旋进城的队伍中明示了祂身为君王的身分。 城中的人问说,这个人是谁? 为什么跟在祂周围的人都大声喊着说,「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众人回答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所以这段经文提到了耶稣的两种职分,祂既是君王,也是先知。 但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察看新约圣经, 就会知道耶稣不只履行了两种职分,而是三种。 我们在神学上称这三种职分为 munus triplex(拉丁语),也就是耶稣的三重职分。 祂来到世上,要履行这三种职分的工作。 这三种职分就是先知、祭司、和君王, 这三种职分都在祂的事工中完成了。


在先知、祭司、君王这三种职分当中,先知的职责就像是中间人一样。 我说的「中间人」是一般生活中常讲的中间人, 而不是「中保」。 圣经告诉我们说在上帝和人之间只有一位中保, 就是耶稣。 圣经说基督是上帝和人类之间独一无二的中保, 但这并不表示说旧约时代那些先知、祭司和君王的服事是没有意义的, 他们的职分也带有一些中保的意义。 之所以说他们也具有中保的意义, 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而言,也算是站在上帝和百姓之间的中间人。 说到先知和祭司的基本差异, 我常说,先知就是上帝的发言人,先知宣告信息的时候,开头都会先, 耶和华如此说。先知是负责处理启示的, 上帝透过他们来说话, 他们是上帝在百姓面前的发言人。


至於祭司,则是常设的职分,不像先知那样属于上帝特別膏抹的人。 他们的功能就是履行以色列宗教系统的各项职责 ,他们有两个比较主要的功能。 首先就是献上祭物,再来就是献上祷告, 因此祭司是以色列百姓在上帝面前的代表人。 如果你去看罗马天主教的礼拜仪式,就会发现有个环节神父要背对会众, 是什么时候呢?就是在献祭的时候。 神父从讲台上对会众讲道的时候, 就是代表上帝在对会众说话。 所以在现在的教会中, 先知和祭司的职分是结合在一起的。 你去看新教的敬拜, 也会看到当中有一些祭司性质的成分, 同时也有一些先知性质的成分。 像是牧师为会众祷告的时候, 就是在执行祭司的职分。 牧师在会众面前读经并且讲道的时候, 则是在执行先知的职分,这就是两者基本的区別。


说到先知,在新约圣经的分类中, 至高的先知就是耶稣。 耶稣不只是宣讲上帝的道,祂本身就是上帝的道 ,祂是上帝的道成为肉身, 祂所说的话,都带有天父完整的权柄。 祂同时也会预言一些未来的事, 跟旧约的先知一样, 但是耶稣这位新约先知,相较旧约的众先知,有个奇妙的差异, 就是我所谓的「预言的主体与客体」。 预言的主体, 指的是先知本身,身为开口讲出这些预言的主体, 他们是开口讲话的人, 他们预言的内容就是在讲以后将要到来的弥赛亚, 他们说的这些预言,终极的对象就是耶稣。 耶稣身为预言所指的对象, 不过祂同时也是个讲预言的先知。 耶稣与其他先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祂同时是发出预言的主体,也是预言所指的客体。 也就是说,耶稣所讲的预言, 绝大部分都是在讲祂自己。 人们读经的时候经常忽略的一件事, 例如有些人读了马太福音的天国八福之后, 想要把基督教缩减成一套单纯的道德规范 ,试着把耶稣矮化成纯粹的道德教师或善心人士。 这些人没有注意到的是, 耶稣在登山宝训和天国八福中所讲的内容, 绝大部分都是在讲祂自己。 祂说到那些蒙福的人, 所蒙的福都是在祂和祂国度里得到完全实现的。 所以耶稣在讲天国八福的时候, 祂讲的内容也是关于祂在上帝国度里所做的事。


我们也要来探讨一下祭司的职分, 祭司的献祭也有主体与客体的层面 。祭司必须执行许多不同的献祭任务, 他们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在这些献祭当中。 但他们献祭的对象是谁呢? 祭司执行的任务,首要目标就是要代表百姓来献祭, 不过耶稣与其他的祭司都不相同, 祂同时是献祭的主体,也是献祭的客体。 因为当耶稣献祭的时候, 祂献上的祭物就是祂自己。 旧约时代所有祭司所献上的祭, 基本上都是一种象征, 预表著将来那十全十美的祭物。 基督将一次献上永远有效的赎罪祭。 今天我们在基督教会里, 已经不会再去宰杀牲畜来献祭了, 因为以前那种献牲畜为祭的仪式, 都因为耶稣已献上完美的祭而不再需要进行了。


耶稣不只是献上完美祭物的那个主体, 祂同时也是被献上作为祭物的客体, 祂献上了祂自己, 我们必须了解耶稣所做之事的这个层面。 因为希伯来书非常详细的讲论说,基督是我们的大祭司, 之后我们谈到十字架, 以及基督升天、在天上为我们代求的时候, 会再更完整地把这部分讲清楚。 不过我要先告诉各位 ,这对耶稣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个很难理解的问题。 他们会说,祂怎么可能同时是祭司,又是君王? 因为在旧约圣经的预言中,弥赛亚的王权是与犹大支派有关的, 上帝应许以色列人说将来会有一位完美的君王, 祂的国度将没有穷尽, 而且这位君王将会是大卫的后裔, 也就是从犹大支派来的。


早在旧约的雅各祝福众子的时候, 他就有提到说, 权杖必不离开犹大,直等细罗来到。 因此君王的职分并没有被赐给西缅、以萨迦、 但、或是利未, 而是赐给了犹大支派。 新约圣经也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说明, 耶稣是来自犹大支派的, 因此祂有资格作君王。 但祂同时也是祭司, 祂怎么能同时是祭司又是君王呢? 照理说祭司都是来自利未支派的, 是亚伦的后裔才对。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希伯来书, 那边的经文告诉我们说, 耶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作祭司的。 希伯来书的作者也提到说麦基洗德的祭司位分比利未祭司的位分还要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


希伯来书的作者说, 亚伯拉罕当初遇到麦基洗德的时候, 麦基洗德为亚伯拉罕祝福, 并且收纳了亚伯拉罕的十分之一, 麦基洗德是撒冷王, 他的名字本身就是君王的意思,是仁义王。另外,撒冷的意思就是平安, 所以他又可以叫作平安王。 根据旧约圣经的分类, 向来都是位分大的给位分小的祝福, 位分小的将十分之一给位分大的。 希伯来书的作者意思就是说, 利未当时还没出生, 既然麦基洗德比亚伯拉罕大, 而利未又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亚伯拉罕比利未大。 那么按照逻辑推理一下, 就会知道麦基洗德比利未大 ,因此耶稣的祭司职分就比旧约里亚伦和利未等人的祭司职分更大。


但是在耶稣凯旋进城的这个事件中, 重点是放在第三个职分上,也就是君王。 我提到所谓的中间人, 因为在旧约里,君王并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君王并不具有最高的权柄, 君王自己必须服从上帝的律法。 而且君王也必须在百姓面前实践上帝公义的律例 ,君王本身必须为自己的职分向上帝负责。 其实新约圣经也有清楚地提到说, 政府里面所有的大官小官同样都必须 臣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 他们凭职权所做的每件事,上帝将来也都会审问。 旧约里的君王也必须遵守上帝的律法, 但旧约里依然有许多君王都非常昏庸腐败, 特別是在北国以色列中, 许多君王都想要掌握最高的权柄, 在光天化日之下张狂地违背上帝的律法。 不过此刻这位凯旋进城的君王, 人们称呼祂为犹太人的王, 而且就在祂被钉十字架的时候, 祂的十字架上还写著「犹太人的王」。 这位君王是大卫的子孙, 同时也是大卫的主, 祂应验了旧约圣经中所有关于那将临之君的应许 。祂将会修复大卫倒榻的帐幕, 并且亲自带来上帝的国度, 上帝会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祂, 祂的王权将持续到永远, 祂的国度不会改朝换代, 也不会有需要交接王权给別人的情况发生, 因为祂将掌权直到万代, 祂不是一般的君王, 祂是独一无二的君王, 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这段经文让我们得以看到, 耶稣凯旋进入耶路撒冷的那一刻, 祂有先知的身分与职责, 祂是至高的先知,祂也是至高的祭司,献上最完美的祭物。 祂也是君王,应验了诗篇一百一十篇的预言, 耶和华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



12。最后的晚餐


我们探讨了耶稣的凯旋进城,也提到说耶稣完成了旧约圣经里的三重职分,就是先知、祭司和君王。百姓十分热烈地迎接耶稣到来,与此对比的是犹太公会的领袖和宗教人士,他们看到耶稣这样进城都感到非常愤怒。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乌云开始聚集了,整个情况即将急转直下。

我们常说,耶稣的受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祂知道祂即将被处死,祂知道祂会遭到背叛,祂也知道彼得会当众否认祂。这些事情,祂在吃逾越节筵席的时候都知道了。


这里有一个单词我要讲解一下,经文提到说「时候到了」。在耶稣的事奉当中,经文多次提到「祂的时候」,祂有时候也会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祂说的「时候」有双重的含意。这个「时候」有黑暗又阴森的层面,也就是祂将被钉十字架的那个时刻,不过祂的眼光没有停在这里,祂也望向了祂得荣耀的时刻。


祂知道祂在世上的时间不多了,耶稣在这边吃逾越节的筵席时,距离祂被钉死只有不到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撇开祂复活之后的事情不谈,这就是祂活在世上的最后一个夜晚,祂非常想要把握这最后一次的时间,跟门徒一起过逾越节,所以祂把他们聚集起来,準备一起在楼房里吃逾越节的筵席。


这个节日对犹太人而言非常重要,上帝命令他们每一年都要守这个节,不可忘记。因为逾越节是用来纪念上帝拯救祂的百姓离开埃及的,上帝当初对法老和埃及人降下十灾,并且对法老说,让我的人民离开这里,使他们可以到我的山上事奉我。十灾的最后一灾是最可怕的,上帝击杀了法老和所有埃及人的长子,也击杀了他们所有头生的牲畜。上帝差遣了这位报灭命的天使,把死亡带到埃及人和法老家中。同时上帝也透过一些复杂的方式,来确保祂的百姓和他们的牲畜,不会被这样的灾难波及。


祂命令每户犹太人都要宰杀一只没有缺陷的羔羊,并把这羔羊的血涂在门框上,这样一来,当灭命的天使来到的时候,看见门框上有羔羊的血,就会知道里面住的是犹太人,就不会灭他们的命了。这样,有在门框上涂羔羊之血的人家,就能免於上帝所降的灾祸。这就是旧约历史上最伟大的救赎行动了,上帝让犹太人的孩子活了下来,并且救他们脱离法老的迫害,脱离埃及人的綑绑,然后使他们分別为圣,作祂的百姓,对他们说,我要作你们的上帝,你们要作我的子民。


所以每年犹太人都会一起吃逾越节的筵席,每位父亲也都有责任,要向儿女说明为什么要吃逾越节的筵席。逾越节主要是用来庆祝以前所发生的事,是为了要纪念以前的事。上帝要他们不可忘记,自己是怎么从埃及人手中被拯救出来的,不可忘记逾越节羔羊的血。但这个节日也不只是望向过去而已,在上帝的护理与安排之下,这个节日同时也指向将来那最后的逾越节,在那一天,完美的羔羊将会被杀献祭,并且彻底完结献祭的制度。透过这完美羔羊的血,百姓将会经历比出埃及还更大的拯救,不只是从法老手中被救出来,更是从撒旦的綑绑之中被拯救出来,脱离死亡。因为上帝将拯救祂的百姓进入祂所应许的天国,进到天上的耶路撒冷,进到天上的圣殿里。


耶稣把门徒招聚在楼房里,跟他们一起吃逾越节的筵席。祂在逾越节筵席的过程中,改变了这个筵席的意义。你能想像这对犹太人而言是多么重大的事吗?是谁胆子那么大,敢去修改逾越节的传统呢?只有一个人有权柄来进行这么大的变动,那就是耶稣,因为逾越节的主角就是祂,祂就是逾越节的羔羊。上帝赋予祂权柄,来重新定义这个来自旧约的圣礼。


基督在这里所做的事,不只是庆祝逾越节而已,同时也是完结旧约。因为在这个楼房里,新约教会正式诞生。很多人认为教会是在五旬节那天才诞生的,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教会是在这个楼房里诞生的。因为耶稣就是在这里设立新约的,每当一个约成立的时候,都会需要以血为证。而耶稣在楼房上设立这个新约所用的血,就是在隔天下午祂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祂在此宣告了新约的成立。祂拿起饼,然后改变这块饼的意义,说,这是我的身体。许多人为耶稣所说的这句话争论不休。祂的意思是说祂真的变成了一块饼吗?这里的「是」,算是系词吗?是不是说这块饼就等同于祂的身体?有很多人都是持这种观点的,路德当初就是持这个观点的,并且在这个议题上跟众改教家辩论。大家都在讨论说,这块饼究竟是不是等同于基督的身体。


路德有次也猛敲桌子,喊着说:「这是我的身体」耶稣确实是这么说的,不过耶稣也说过,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没有人会把这句话理解为,耶稣说祂自己是一片带有门把和门轴的木板。大家都知道,「是」这个动词经常也有「代表」的意思


在这个筵席中,耶稣把一个在过去含有既定意义的元素,赋予了新的意义。如今献上的不再是逾越节羔羊而是祂自己的身体,祂自己的生命。经文接着说,在他们吃完饭后,耶稣也照样举起杯子。在逾越节筵席中,犹太人会不时举杯喝酒。耶稣同样也改变了这么做的意义,祂说,这杯是我用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我的死,直等到我来。


许多教会都因为各自对圣餐的理解有所不同,而分道扬镳。教会之间在这件事上的争论不但绵延不绝,有时候还很尖酸刻薄,意气用事。大家都知道圣餐的意义非常重要,不容小看。耶稣说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祂与圣餐的关联要怎么解释?


以罗马天主教为例,他们发展了一个叫作「变质说/变体说」的教义。变质说的意思就是说,在弥撒的时候,饼和酒在本质上就会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也就是说耶稣的身体和血会真的出现在圣餐当中。他们采纳亚里斯多德的分类观点,说每个东西都可以区分为「实质」与「偶然性」,这个偶然性指的是外在可见的性质。


例如我的外套是蓝色的,蓝色就是这件外套的外在可见性质。罗马天主教就使用了亚里斯多德的这个观念,说在弥撒当中会发生神迹,使饼和酒的本质转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但它们的偶然性仍然维持不变。也就是说饼看起来还是饼,吃起来一样是饼的味道;如果掉在地上,也是发出饼的声音,摸起来也是饼的触感,它一切外在可见的特性都仍然跟饼一样,因为它外在的性质就是饼,但它其实已经不是饼了。饼和酒的本质实际上已经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了。


但路德认为这样牵涉到的神迹太多、太琐碎了,所以他做了点修正,他说,不是这样的。基督确实存在于圣餐的饼和酒之中,但并没有实质与偶然性那些琐碎的区分。不过天主教和路德都坚持认为说,基督确实在实质上存在于圣餐的饼和酒之中。加尔文当然对此很有意见,在西元四百五十一年的迦克敦会议中,教会宣告说基督成为肉身,同时具有两个本性,祂的神性和人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祂的神性和人性并没有混合、混淆或区隔、区別,祂的神性和人性都是完整的。也就是说,耶稣的人性并没有被神格化。祂的人性依然是纯粹的人性,祂的神性依然是纯粹的神性,所以祂的神性可以同时存在于匹兹堡、芝加哥、波士顿、和奥兰多,但祂的人性就没有办法这样了,祂的人性会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就跟一个普通的人类一样。


于是天主教和路德宗的人,就发展了另一个教义作为反击,叫作「属性的传递」。他们说耶稣的人性能够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因为祂的神性能够把属上帝的能力,例如无所不在的特性,传递给祂的人性。我认为这种观点严重违背了迦克敦会议的立场,这种观点已经算是把耶稣当成是一种幻影了,完全抹煞了基督真实的人性。


我们教会相信耶稣确实在圣餐中临到我们,而且临到我们的是祂的神性,祂的神性与人性并没有分割开来。祂的人性在天国里,祂的神性也是,但祂的神性同时也在这里,祂的神性临到我们,我们就得以与完整的祂链接在一起了。


历史上有许多人不同意以上这些的观点,他们认为圣餐只不过就是一个象征而已,饼和酒单纯是代表耶稣而已。基督的神性或人性都没有存在饼和酒里面,以上各种争论持续不休。因为教会明白耶稣在去世前的那一晚,和门徒一起过最后一次的逾越节。祂要设立一个新的圣礼,为的是滋润祂的教会,使祂的百姓记得,祂成为完美无瑕的羔羊献上完美的祭,并使他们得以预见并且期盼,将来在羔羊的婚宴上的完美筵席,到那时候我们将得以在祂父的桌前与祂一同坐席。所以耶稣让那些要抓祂的兵丁到了夜晚才来,这样他们才不会打断祂设立这最重要的圣礼。



13。耶稣被钉十字架


在罗马帝国里,被定罪的囚犯在被处决的时候,一般的处决方式就是钉十字架。根据历史记载,我们知道有成千上万的人都是以这种方式被处死的,但是只有一个人在被钉十架受死之后,世界各地每年都有人在纪念祂的死,而这个人当然就是拿撒勒人耶稣。祂以十字架之刑被人处死的事件,在历史上之所以显得十分出众,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祂以君王的身分被人处死;而第二个原因则跟教会和全体基督徒的见解与信仰有关,教会相信,关于祂在十字架上的死,其重点并不在于十字架之刑在肉体层面上带给祂的疼痛,因为教会认为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一个宇宙等级的事件正在发生,那就是基督替人赎罪。


耶稣死的时候,当时那些在场的人看着祂,对祂的死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在彼拉多看来,这个在群众当中引发骚乱的人终于被消灭了。在犹太民族的掌权者看来,牺牲这个人是为了顾全大局,为的是要避免祂的教导给犹太族群引来罗马帝国的怒火。而在当时那些负责行刑的兵丁看来,这只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而已。但是,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在行刑的最后这样评论道:「这人真是上帝的儿子。」假如你当时也在现场目击这一切的话,你大概也无法察觉出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具有天大的意义,你所目睹的是赎价的支付,是基督正在满足上帝对公义的要求。这件事对每个观察者、每个目击者而言,并非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新约圣经对这件事的解读来理解它,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旧约圣经里一切指向这个事件的内容。


在马太的记载中,经文说基督在被处死的过程中,官员在祂头的上方钉了一块牌子,将祂的罪状公开示众。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37节 – 39节:「在他头以上,安一个牌子,写着他的罪状,说,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当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从那里经过的人,讥诮他。」


英文圣经把这节经文里的「讥诮」翻译为「亵渎」。也就是说,福音书作者把那些嘲笑耶稣受死的行径给解读为「亵渎」。亵渎是一种侮辱,口头上的侮辱,它的对象是具有神格的。确实,这个被处死的人是降生为人的上帝,所以圣经作者将那些针对耶稣的嘲笑解读为一种亵渎。从那里经过的人讥诮祂,搖着头,说:


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他,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他。他倚靠神,神若喜悦他,现在可以救他。因为他曾说,我是神的儿子。那和他同钉的强盗,也是这样的讥诮他。」(太27:40-44)


在第45节:「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为什么耶稣在受死的时候,会喊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是引用自诗篇第二十二篇第一节,显然,耶稣的这个呼喊,不只是跟诗篇第二十二篇所记载的哀歌有一定的关联,更是指引我们去留意那篇诗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涵义。


当耶稣喊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时候,祂并不只是觉得自己被离弃,祂是真的被离弃了。而且这个离弃,在这段叙事的每一个细节层面上都被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耶稣确实被离弃了,因为祂必须被离弃,因为祂若是要满足上帝对公义的要求,祂就必须亲自完全承担上帝的惩罚,承受上帝所有的愤怒,因为这就是祂的百姓在犯罪后所应当承受的后果。


耶稣本身是无罪的,我们也跟彼拉多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查不出祂有什么罪。」但是耶稣自愿承担祂百姓的罪,为祂的百姓成为上帝的羔羊。当下,上帝将祂百姓一切的罪孽都归算在基督的位格上,於是在那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在耶稣被掛在十字架的那个当下,祂成了整个受造界中最可憎的存在,因为我们所有人的罪孽全都集中在祂身上了。所以,耶稣之所以求父将十字架撤去,并不是因为祂害怕钉子、荊棘冠冕或长枪。真正令祂害怕的是,要以一己之身承受地狱的刑罚,也就是上帝完全的离弃。


在加拉太书第三章,保罗一开头就责备他的读者,说:「无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谁又迷惑了你们呢?」(加3:1)保罗这是在向那些加拉太基督徒详细说明基督被钉十字架的意义,并接着说:


可见那以信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一同得福。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着,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因为经上说,义人必因信得生。律法原不本乎信,只说,行这些事的,就必因此活着。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受原文作成)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加3:9-13)


保罗在这段话中教导那些加拉太人何谓信靠基督,并告诉他们信靠基督的益处,而他的用词显示他并不是以罗马人的术语来理解基督的死,而是以犹太人的术语。他把读者指向好几个世纪以前写成的旧约圣经,指向那在古代立定的旧约,特別是申命记。在申命记这卷书里,上帝向祂的子民陈明了一系列的赐福与咒诅,告诉他们说凡是遵守这盟约的人就必在一切事情上蒙福,在城里必蒙福,在田间也必蒙福;他们坐着蒙福,站着也蒙福等等。但是祂接着说,凡是违背上帝律法的人,凡是不遵守这个盟约的人,他们在城里必受咒诅,在田间也必受咒诅;他们坐着受咒诅,站着也受咒诅。所以,整体看来,赐福与咒诅就是上帝与祂子民以色列之间这种盟约关系的双重主题。


旧约百姓在赎罪日举行的典礼时,在仪式中所要使用的两头牲畜。其中一头,就是要被宰杀的羔羊,牠就是要献给上帝的挽回祭。另一头牲畜就是替罪之羊,大祭司在仪式上会按手在这头山羊的背上,然后把这头山羊送到旷野去,送到外边的黑暗里去,远离营地,远离上帝的同在。而旧约所记载的那一切仪式,全都指向这个时刻,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也就是基督被钉十字架。而保罗在探讨基督的十字架的时候,是聚焦於所应验的咒诅。保罗不只说耶稣应验了这个咒诅,更说耶稣为我们成了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掛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


所以,关于耶稣的死,我们要问一个基本的问题:祂为什么不是被石头砸死?这才是犹太人的处决方式呀。以色列的律法规定人们要用这种方式处决死刑犯。但耶稣并不是被石头砸死的,而是被掛在木头上,应验了申命记对咒诅的预言,「凡掛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


旧约先知论到那位将要背负百姓罪孽的仆人时,曾预言说祂所将承受的一部分刑罚,将会是被交在外邦人的手里。別忘了那被送到营外、与犹太人群体隔绝的替罪之羊。犹太人认为外邦世界是化外之地,并将其与外边的黑暗联想在一起,那是一个没有上帝施恩光照、得不到上帝恩典的地方,所以弥赛亚必须被交在外邦人手里。祂被交在外邦人手里,被处以鞭刑,受人殴打又受人嘲笑,此外还有一件意义重大的事,那就是祂被钉死的地点并不是耶路撒冷。


各各他,又称髑髅地,也就是拿撒勒人耶稣被处死的地方,是在城外的一个地方,是在圣殿的范围之外,在锡安山外面,在上帝之城的外面。正如替罪之羊被送出营外,这个替以色列背负罪孽的人也必须在圣城之外被处死。


然后马太记载说,「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这个奇特且超自然的现象有什么重要的涵义呢?这段时间是从正中午到下午三点钟,是大白天。一般来说,在沙漠地区里,这段时间应该是日照最为强烈的时段。但是在这个事件里,当下可能发生了一次日全蚀,或是某种我们不清楚的事情,这仿佛是上帝把灯关了,并允许祂的儿子在那个处境下,在世人当中,在遍地的黑暗中受死。


如果有个犹太人想要把最崇高的祝福献给他的朋友,他会说:「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愿耶和华使祂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你去看希伯来文化中那些祝福所使用的图像,就会发现,对犹太人而言,人灵魂所能经历的最崇高的福分,跟「见到上帝」有直接的关联。上帝给祂子民的终极应许,就是说有一天我们将会见到祂的荣面,我们将得以沉浸在祂所发出的荣耀光辉之中,我们将进入祂灿烂的荣耀之中,在那里,幔子将被揭开,拿着火焰之剑的天使也将被撤去。圣经总是用前所未有的耀眼光辉来提及这件事,说主将会向祂的子民仰脸,以祂的脸光照他们。这些就是犹太人用来描述「蒙福」的画面。


而我们若要瞭解蒙福的反面,瞭解上帝的咒诅,就必须从「光明」的反义词讲起,也就是绝对的黑暗,人在那里,一点也得不到上帝荣光的照射。在外边的黑暗里,人只能哀哭切齿,无法见到上帝的荣光,只能经历上帝的怒火,这就是受咒诅的意思,这就是耶稣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当中所遭遇的。圣父上帝不再光照祂的儿子,我们可以说,祂儿子成了人类一切罪孽的化身,因此圣父转脸不看这可憎的存在,并使祂替神的子民承受咒诅。耶稣呼喊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因为祂正不折不扣地承受地狱的刑罚。


十字架最令我惊奇的层面,就在于当耶稣承受这种我们在世上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刑罚时,祂仍然以亲密的称呼来称呼上帝。祂重复提及上帝,表示说上帝不是祂的敌人。当这件事结束时,祂说:「成了,我将我的灵魂交在祢手里。」这表示说,在这个咒诅当中,人子信靠祂的父,并替我们喝了这盛满上帝愤怒的杯。


— 节录自《從塵土到榮耀 – 43 – 十字架》文字稿


14。耶稣从死里复活


在耶路撒冷城外有一个山谷,而那个山谷里有一个地方叫作欣嫩子谷。欣嫩子谷在象征意义上跟犹太人对地狱的观念不谋而合,就是虫不会死、火不会灭的地狱,因为每一天,城里的垃圾都会被倒进欣嫩子谷中,那里的火也总是一直在燃烧。


我们也发现,当耶稣死去的时候,有两件事情没有发生。第一,圣经告诉我们说祂身上连一根骨头也没有折断。根据当时的做法,刽子手都会打断死刑犯的骨头,借此确定他们真的死了。第二,上帝不让耶稣的遗体朽坏。祂的遗体没有被丟进欣嫩子谷那个专门燃烧垃圾的地方,因为祂的跟随者请求彼拉多让他们安葬祂的遗体。彼拉多同意了这个请求,所以耶稣的遗体没有被丟进欣嫩子谷,而是被安葬在一个财主準备好的墓穴里,那个财主就是亚利马太的约瑟。


耶稣的遗体被包裹在细麻布里,并被抹上珍贵的香料。这几乎是君王才能享有的安葬方式。因此,先知以赛亚在描述以色列这位受苦的仆人时,提到说祂虽然会经历这种极其羞辱的降卑,但是,由于祂没有任何过犯,所以祂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就这样,围绕耶稣受葬的这些相关事件,让我们开始见到从降卑转变到高升的情势。


在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经文写道:「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着所预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看见石头已经从坟墓滚开了,她们就进去,只是不见主耶稣的身体。」我在这里暂停一下。我们必须瞭解,教会之所以相信耶稣复活了,并不是因为在坟墓里找不到耶稣的遗体。教会并不是因为发现坟墓里没有遗体,就据此做出一个无端的设想,说:「耶稣的坟墓之所以是空的,肯定是因为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教会信仰的根基并不是这种无端的臆测,而是圣经的见证,新、旧约圣经的见证,特別是新约作者的见证,他们说他们向我们宣扬的是他们亲眼见过、亲耳听过的事情。


教会信仰的根基并不是空坟墓,而是耶稣在复活之后的显现。保罗说祂复活后曾向那些妇女显现,也曾向十二使徒显现,向心存怀疑的多马显现,后来也曾一时向五百多个人显现,然后保罗说:「在末了的时候,祂也向我显现。」所以,新约圣经对于耶稣复活的见证,是那些亲眼见过祂、亲手摸过祂的人所做的见证,他们曾和祂一同吃喝,也曾和祂当面说过话。


那些妇女发现空坟墓,「她们就进去,只是不见主耶稣的身体。正在猜疑之间,忽然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妇女们惊怕,将脸伏地。那两个人就对她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整本圣经里最引人注目的信仰告白莫过於此了。这就是我们每年在复活节的时候彼此呼喊的宣告。「祂已经复活了。」而我们对于这个宣告的回应就是:「祂真的复活了!」第一个宣告耶稣复活的,是上帝的天使。也就是说,这个信息的来源是上帝:


那两个人就对她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当记念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她们就想起耶稣的话来,便从坟墓那里回去,把这一切事告诉十一个使徒和其余的人。那告诉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亚拿,并雅各的母亲马利亚,还有与她们在一处的妇女。她们这些话,使徒以为是胡言,就不相信。”(路24:5-11)


现代人对死人复活感到难以置信 ,而一世纪的人也是如此。经文告诉我们说,这些妇女还没见到复活后的基督。至少这段记载是这么说的,不过马利亚其实已经在园子里见过祂了。总之她们跑回去把事情告诉门徒,但是众门徒都不相信。众门徒都觉得这样的宣告难以置信,但这件事在他们心上盘绕不去。他们显然对这些妇女的行径大感不解,然后经文提到说:「彼得起来,跑到坟墓前,低头往里看,见细麻布独在一处,就回去了,心里希奇所成的事。」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13节这样写道:「正当那日,门徒中有两个人往一个村子去;这村子名叫以马忤斯,离耶路撒冷约有二十五里。他们彼此谈论所遇见的这一切事。正谈论相问的时候,耶稣亲自就近他们,和他们同行;只是他们的眼睛迷糊了。」注意看,经文并不是说耶稣本身变得非常难以辨认。这并不是他们认不出耶稣的原因。这其实是上帝的灵模糊了这些目击者的眼睛,让他们无法认出耶稣。


要记得,在那个当下,那些跟随耶稣的人心里所怀有的一切盼望都被彻底摧毁了,因为他们看到士兵用枪刺耶稣的肋旁,并见到有血和水从伤口流出来,又见到士兵把那一动也不动的尸体从十字架上取了下来。一切对于弥赛亚施行拯救的期盼,在那个当下全都粉碎了。所以这两个曾经对耶稣寄予厚望的人走在路上的时候,大概就是在谈论这件事。然后耶稣亲自走近他们。他们显然并不是走得特別快。他们可能是垂头丧气地行走,就是人在灰心丧志的时候呈现出来的走路姿势。这时耶稣跟了上来,开始从旁聆听他们的对话。祂就这样假装自己是一个局外人。你们会不会也很想要亲自在场聆听他们当时的对话?我觉得这很奇妙。


然后耶稣对他们说话了。祂说:「你们面带愁容地走着,彼此讨论的是什么事呢?」一个名叫革流巴的回答祂:「在耶路撒冷作客的,难道只有祢不知道这几天在那里所发生的事吗?」革流巴对耶稣说:「整个耶路撒冷城里肯定只有祢不知道这几天发生了什么事。」你能想像耶稣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作何感想吗?祂大可以立刻回答说:「全都给我站住。让我告诉你们我是谁吧!」然后打开他们的眼睛,说:「这几天发生了什么事,我想我还算略知一二吧。」总之,他们斥责了祂,然后,真是有趣,祂回答说:「什么事呢?」於是他们说:「就是拿撒勒人耶稣的事。祂是个先知,在上帝和众百姓面前,说话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长和我们的官府竟把祂解去,定了死罪,钉在十字架上。但我们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祂!」


「耶稣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於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著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圣经记载当中最伟大的解经,就是这篇在以马忤斯路上的讲道。耶稣从创世记第三章讲起,从起初的福音开始讲起,从尘土被塑造为上帝的形像这件事开始讲起,一路讲过摩西五经,讲过申命记,讲过先知书,讲过律法书,然后开始把旧约圣经里一切关于弥赛亚的教导都集成起来,并且说:「你们没有读过圣经吗?难道你们不晓得弥赛亚必须是一位受苦的弥赛亚吗?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


将近他们所去的村子,耶稣好像还要往前行,他们却强留祂,说:时候晚了,日头已经平西了,请祢同我们住下吧!耶稣就进去,要同他们住下。到了坐席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祂来。忽然耶稣不见了。」(路24:28-31)


复活后的耶稣首先向这些人显明自己的场合,就是在他们与祂一同坐席与擘饼的当下。当时他们听见祂祷告,看见祂拿起饼来祝谢。上帝打开了他们的眼睛,於是在那个瞬间,他们见到了祂,他们认出了祂来,然后祂就不见了。注意听他们怎么说,很有意思,


他们彼此说,在路上,祂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他们就立时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见十一个使徒和他们的同人聚集在一处,说,主果然复活,已经现给西门看了。两个人就把路上所遇见,和擘饼的时候怎么被他们认出来的事,都述说了一遍。正说这话的时候,耶稣亲自站在他们当中,说,愿你们平安!」(路24:32-36)


我们是从二十世纪的观点来观察这件事的。各位经常可以听到许多人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根据自然法则,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之一,就是再生是不存在的。人一旦死了,一旦真的死了,就不会再活过来了。这种事对一个头脑清楚的现代人来说,是太过令人震惊、以致无法相信的事情,於是人们就做出判决,说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別处的经文告诉我们说,死亡因著罪而进入了世界,并说拿撒勒人耶稣之所以受死,并不是因著祂自己的罪,而是因著那被归算在祂身上的罪。所以圣经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说死亡不可能拘禁祂,正如上帝不可能是不公不义的上帝。上帝不可能让祂无罪的儿子受死亡拘禁。经文说耶稣为我们的称义而复活,并说,正如死亡无法拘禁祂,上帝也不会将祂隐藏,反而是借由使祂复活,来向世人证明上帝所拣选的这一位确实满足了公义的要求。就像保罗后来向那些雅典哲学家所宣告的那样,这是上帝亲自给予的证据,用来证明耶稣是基督,是那将要审判一切世人的审判者。天使说:「祂复活了。」而这两个从以马忤斯来的门徒也回到其他门徒当中,说:「主果然复活了!」


— 节录自《從塵土到榮耀 – 44 – 復活》文字稿


15。耶稣复活的意义


在复活这件事情上,耶稣是完全被动的。让祂复活的,并不是祂自己,是圣灵的大能使祂从死里复活的。要了解耶稣的复活,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祂是真的死了。祂被放进坟墓里的时候,是真的死了。在那个当下,耶稣确确实实地是一具尸体。祂的灵魂已经离开了身体,到父那里去了。祂的尸体则被安置在墓穴中,祂的尸体,就跟一般的尸体一样,没有心跳了,也没有脑波了。祂血管里的血液也不再流动了,祂是真的死了。


就祂的人性而言,祂在死亡的状态下是没有办法做任何事的。不过我们还是会把基督的复活,归类在祂所做的事情当中,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为了理解这点,我们先花点时间来看,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所提到的内容。保罗提到说:


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神。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因为经上说,神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林前15:20-27)


使徒保罗这番针对复活意义的解释,基督是新的亚当,或者说第二个亚当。第一个亚当把死亡带进了世界,新的亚当则是带来了复活,残害人类生命的最终敌人就是死亡本身,而耶稣的复活战胜了死亡,这就是 “Christus Victor”,得胜者基督。祂不只胜过撒旦,不只胜过罪恶,更胜过死亡本身,而且祂也与我们分享了祂的胜利。


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提到说祂是初熟的果子,意思就是说上帝不只使耶稣从死里复活,也会使所有在基督里的人一同复活,这些人将与基督一起胜过死亡,这就是为什么基督的复活对基督教而言非常重要。


我们之所以每周都选在星期日进行主日崇拜,而不是星期五,就是因为耶稣当初是在星期日复活的,我们称星期日为主日,这一天成了新的安息日。对所有信靠耶稣的人而言,耶稣的复活为他们确立了永恒的生命。


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时候,他本人什么也没有做,拉撒路当时已经死了四天了,后来基督来到墓穴门口的时候,做了什么呢?耶稣并没有走进墓穴里给拉撒路做人工呼吸,祂也没有在那边跟尸体说话或好言相劝,说:快点吧,拉撒路,快振作起来。耶稣没有这么做,祂只是站在墓穴外面,大声喊说:拉撒路,出来。在上帝之子的一声令下,这具尸体重新活了过来。


回想一下创世纪的开头,这整个宇宙是怎么活过来的呢?生命是怎么出现的呢?是原子在烂泥巴里碰撞产生的吗?不是的,乃是因著上帝的命令而产生的。永生且全能的上帝发出命令说:要有光,於是光就出现了。祂只需要一声令下,就能创造出生命了。拉撒路之所以能从死里复活,完全是因为圣灵的大能。这位圣灵当初运行在水面上,创造了万物。后来这位圣灵来到存放耶稣尸体的墓穴中,就是耶稣的尸体被裹上裹尸布之后存放的地方,圣灵使耶稣从死里复活。


在那个主日早晨,耶稣的眼睛张开了,大脑开始运作了,心脏开始跳动了,血液也开始在血管里流动了,在圣灵的大能之下,耶稣脱去了裹尸布,摆脱了死亡,从死亡中活了过来,胜过了死亡。


死亡是不可能拘禁得了耶稣的,死亡无法胜过祂,死亡是上帝对于犯罪之人的惩罚,而耶稣没有犯过罪。当然,祂在十字架上承担了我们的罪,因此背负了非常深重的罪孽,但这些罪并不是祂自己的,祂本身的无罪,使得死亡没有权柄将祂拘禁,所以祂不可能不从死里复活。死亡怎能拘禁一个无罪之人呢?不可能。因此耶稣复活了,这证明了祂是义的。


新约圣经告诉我们说耶稣复活是为了使我们称义。祂活着是为了使我们称义,祂受死是为了使我们称义,但祂的复活也是为了使我们称义。也就是说,耶稣的生与死和祂的复活,使我们被称为义,与上帝和好。为什么呢?怎么说祂的复活使我们被称为义?


如果说耶稣活出完全顺服的一生,后来献上自己为完美的赎罪祭,死在十字架上,没有复活,那我们要怎么知道,祂的牺牲有没有满足上帝公义的要求?我们怎么知道,祂在十字架上所献的祭是上帝所接纳的?我们怎么知道,这个赎罪祭确实平息了上帝的愤怒?耶稣的复活,证明说天父悅纳了基督所献的祭,因此祂可以称我们这不义的人为义。耶稣的复活,就表示说,天父公义的要求有得到满足,因此祂挪去我们的咒诅,使我们也从死里复活。


经文说: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林前15:42)


这里一样可以借助拉撒路那段生动的记载来说明。圣经告诉我们说当时拉撒路死了四天之久,而且有难闻的腐臭味飘散出来,英王钦定本翻译说:他发出恶臭。意思就是说,拉撒路的尸体在墓穴中发出腐败的恶臭。不然为什么耶稣死后,那群妇女要在主日清晨带着香膏跑到坟墓里去?就是为了要给即将腐败的尸体抹上香膏除臭。耶稣的尸体被放进墓穴中,在墓穴里埋葬了必朽坏的身体。但是当耶稣复活的时候,不单单只是纯粹的复活而已,祂并不是单纯地恢复了死亡之前的状态。上帝使祂从死里复活之后,祂的身体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身体了。祂复活前的身体,和祂复活后的身体,当然还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同,也依然有钉痕和被扎的伤痕,旁人还是可以认得出来是祂,不过祂的身体确实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祂走出墓穴的身体,与被抬进墓穴的身体有很大的不同,祂复活后走出墓穴,祂原本的身体不只是恢复了,不只是这样,祂的身体同时也得荣耀了。


仔细听保罗是怎么描述的,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耶稣复活的身体不会再经历腐败了。将来我们复活的时候,一样也不会再衰败了,再也不会受岁月与疾病摧残,复活的身体是不会朽坏的。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


我们发现耶稣的一生,都是照着先降卑、后高升的形式在进行的。耶稣的身体也是这样,在羞辱与卑微之中栽种,甚至被钉十字架,然后在荣耀中复活。


其实我也不知道得荣耀的身体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会跟我们现在的身体不一样而已。使徒保罗在前面有说过:并不是所有的身体都是同样的,人有人的身体,兽有兽的身体。鸟有鸟的身体,鱼有鱼的身体。还有天上的形体,也有地上的形体。但天上形体的光辉是一个样子,地上形体的光辉是另一个样子。太阳的光辉是一个样子,月亮的光辉是另一个样子。星辰的光辉又是一个样子,而且每一颗星的荣光也都不同。


我们生活周遭的物体,充满了各式各样不同的形体与光泽,但我们都没见过得荣耀的身体。耶稣复活之后,就是这样的身体,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保罗接着说:所种的是软弱的。对于我们的受造,圣经其实是持很正面的观点的。诗篇说我们的受造奇妙可畏。每次我回顾这七十年的人生,常常觉得非常惊讶。我心里想,我这个脆弱的身体,怎么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七十年呢?这个世上每天都有那么多疾病,那么多天灾人祸在发生。各位不觉得很惊讶吗?我们居然可以存活这么久,我们距离死亡其实很近,意外随时都有可能夺走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的身体非常脆弱,我们的身体无法自给自足。別说长命百岁了,我们能活到现在就已经要偷笑了。


我们现在的身体是软弱的,耶稣被抬进墓穴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身体,但是复活之后的身体就不再软弱了,复活之后的身体充满了力量与精神。既有血肉的身体,也就有灵性的身体。


经上也是这样记着说,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但属灵的不在先,属血气的在先。以后才有属灵的。头一个人是出于地,乃属土。第二个人是出于天。那属土的怎样,凡属土的也就怎样。属天的怎样,凡属天的也就怎样。我们既有属土的形状,将来也必有属天的形状。”(林前15:45-49)


基督复活之工的关键,就是祂将新的人性赐给我们,祂让祂的百姓重新反映出上帝的形象,并且赐给他们永恒的生命。保罗总结说:


弟兄们,我告诉你们说,血肉之体,不能承受神的国。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45:50-57)


天父借着圣灵的大能使耶稣复活,并不只是要显明耶稣是义的,同时也是为了我们。耶稣是第一个这样复活的人,是第一个带着荣耀的身体复活的人,而且祂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每一个在基督耶稣里的人都有分於这荣耀的复活,这是我们的盼望,这是基督教信仰中最核心的盼望



16。耶稣的升天


经文:约翰福音13章31- 35


“他既出去,耶稣就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上帝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上帝既然在人子身上得了荣耀,也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地荣耀祂。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约14:1)是的,我将要离开。是的,过不多时,你们会寻找我,但你们却不得见我。你们必须明白我的离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你们必须明白我要去哪里、为何要去,以及我到了那里的时候会做些什么。祂这一切话都是在这个长篇讲论中说的,祂在这篇讲论中提及祂自己将进入荣耀的事,并说父将要恢复子的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子同父所有的荣耀。耶稣这是在盼望祂受辱的结束,以及祂以凯旋之姿进入圣城的时刻,这圣城不是属地的耶路撒冷,而是属天的耶路撒冷。所以耶稣安慰祂的门徒,告诉他们说祂要往祂父那里去。祂说:「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14:2)


耶稣在世上的时候说过许多话,而我认为祂在此所说的这段话,是最安慰人心的其中一段了。祂说:「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也就是说,假如你们对于复活的盼望是错误的,假如你们的盼望不会成真,只不过是对于来生的一些神话幻想而已,那我早就会纠正你们了,早就会告诉你们实情了。但事实是,天堂确实存在,而且那里有许多住处。我将在你们之前去到那里,到我父的家里为你们预备地方。」如果教会相信耶稣这段话是真实的,这段话将会翻转教会,也会翻转这个世界。如果我们真心相信我们的主离开我们是为我们去预备地方,那么我们就会迫不及待想要到那里去,而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也将会彻底改变。


这篇讲论没有停在这里,而是持续了好几章的篇幅,它就叫作「马可楼上的讲论」。现在我要请各位注意看一下约翰福音第十六章,耶稣在此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些事情。祂在第十六章说:


我已将这些事告诉你们,使你们不至于跌倒。人要把你们赶出会堂。并且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事奉神。他们这样行,是因未曾认识父,也未曾认识我。我将这事告诉你们,是叫你们到了时候,可以想起我对你们说过了。我起先没有将这事告诉你们,因为我与你们同在。现今我往差我来的父那里去。你们中间并没有人问我,你往哪里去?只因我将这事告诉你们,你们就满心忧愁。”(约16:1-6)


当耶稣告诉门徒说祂将要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便被一股悲伤的情绪淹没了。当我们阅读耶稣离开他们的记载时,例如在阅读路加福音的结尾和使徒行传的开头时,我要请各位注意几件事情。首先,我们会来探讨使徒行传,然后我们再来探讨路加福音对这件事的记载。使徒行传第一章,经文这样写道:


“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阿,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接着,路加只告诉我们说门徒从橄榄山回到耶路撒冷去了。” (徒1:4-11)


在路加福音的结尾,我们看到另一段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就在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50节:


耶稣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就举手给他们祝福。正祝福的时候,祂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他们就拜祂,大大地欢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殿里称颂上帝。


起初耶稣告诉门徒说祂将要离开的时候,门徒心里满是忧愁。他们的心忧虑不安,但是后来我们在路加福音这一节经文中看到的情形却是,当耶稣被带到天上去的时候,当耶稣在他们眼前升天的时候,他们是欢欢喜喜地回耶路撒冷去的,而且他们还被人发现在城镇里到处称颂上帝。这当中发生了什么?起初耶稣告诉他们说祂将要离开时,他们就因此满心忧愁;后来耶稣真的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是满心喜乐。我们该如何去解释他们在面对耶稣的离去时,内心这种彻底的转变呢?怎么会有人对耶稣的离去感到开心呢?他们感到喜乐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终于明白了祂为何离开、祂要到哪里去,以及祂在那里要做什么。


我们不要忘了当初那两个走在以马忤斯之路上的人,他们一开始跟耶稣讲话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讲话的对象就是耶稣,然后耶稣问他们:「什么事呢?」於是他们就说:「我们原先盼望这个耶稣就是弥赛亚。我们盼望祂救赎我们。我们盼望祂作我们的王,但是祂却让我们失望了。」如果你收到邀请,前往参加耶稣基督作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加冕仪式,你会想去观礼吗?你会去参加吗?假如你不能前往现场,你肯定也会想要看电视转播或是新闻报导,总之你不会想要错过这件事。而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就是耶稣在祂整个教导事工中不断提到的,首先不是祂的升天,而是祂的降下,祂说:「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


在英文里,「升天」这个词单纯表示「上升」,而我们看到这个词就会想到耶稣从橄榄山往上升,升到天上去,也就是我们刚才读到的那段经文。我们认为祂的「升天」单纯就是指祂上升到空中,在高天之上,回到天家去与上帝同在。但是「升天」的概念,从旧约圣经文学中最早的时期开始,就不仅仅是指爬到山上去、登上一座城,或升到天堂里去,而是指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上升到一个特定的地方,而那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在天上受加冕为万王之王。


所以当耶稣离开这世界的时候,祂是要去受加冕的,祂离开是为了去接受王位的授予;而我们却搞得好像上帝的国完全是一个遥远的未来;我们忘记了新约那个根本性的宣告,宣告说我们的君王此刻已经掌权了。祂的统治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事实上,在耶稣离开之前,门徒问祂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主啊,祢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而祂回答说:「我什么时候要做这件事,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你们的工作是什么?就是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就像加尔文说的那样,身为教会,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借着我们的忠心、我们的颂讚以及我们的喜乐,来使耶稣基督那人眼所不能见的统治成为可见的。而我们喜乐的原因就是祂升到天上成为万王之王,又以我们大祭司的身份进入天上的圣所,并且祂在那里差遣圣灵来到我们当中,借着圣灵与我们同在,借此赋予教会力量来完成它的使命。耶稣说:「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须离开,圣灵才会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也才会得着能力。」后来门徒就站着观看那荣耀的云彩把耶稣接到宝座上去,於是天使就来了,说道:


「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谁不会想站在那里定睛望天呢?但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还会再来。这是祂王权的开始,祂也将会在同样的荣耀中回来实现祂的王权。


我认为耶稣的升天是整个圣经历史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也是诗人在旧约圣经的升天诗和登基诗中所引颈期待的时刻。在升天中,我们的君王被赋予了王冠。


— 节录自《從塵土到榮耀 – 45 – 升天文字稿


17。耶稣升天的意义


根据新约圣经的观点,升天是耶稣地上事工的巅峰,祂完成了代赎的任务之后从死里复活,然后回到天堂去。道成肉身是从天降下,耶稣也曾提到说: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所以当新约圣经提到耶稣的升天时,并非只是把这件事看作耶稣去到某个地方而已,而是强调说耶稣所要去的地方是哪里,以及为什么要过去,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了解。


路加在路加福音的结尾,以及使徒行传的开头都有记载这件事。


耶稣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就举手给他们祝福。正祝福的时候,他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他们就拜他,大大地欢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殿里称颂神。”(路24:50-53)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徒1:9-11)


在路加福音的记载中,我们读到说耶稣离开了这个世界,升上天去了,经文没有具体地说祂是怎么被带到天上去的。在使徒行传的版本中,路加提到说,有一朵云把祂接到天上去了,这件事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上帝荣耀的云,将主耶稣从地上带到天上去的,是上帝的荣光。


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升天之后,门徒欢欢喜喜地回到了耶路撒冷去,常常在殿里称颂上帝。我之所以要特別提到这段记载,是因为耶稣第一次提到说祂将要离开的时候,门徒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们来看一下那段经文,就在约翰福音,


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有几个门徒就彼此说,他对我们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又说,因我往父那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门徒彼此说,他说等不多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明白他所说的话。耶稣看出他们要问他,就说,我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你们为这话彼此相问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约16:16-20)


在那个当下,门徒最不想听到的消息,就是耶稣要离开他们了,他们一点也不想要祂离开,他们无法明白祂的离开有什么救赎方面的意义。祂对他们解释说祂的离开是对他们有益的,但是他们起初并不明白。其实我认为教会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明白,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怀旧情感,希望自己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耶稣还在世上的时代。但我们应当明白,与第一世纪的情况相比,对现在的我们而言,耶稣不在世上其实对我们比较好。耶稣对门徒解释说祂离开是对他们有益的,对于耶稣的离去,他们的前后的反应和举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对耶稣的离去原本感到悲伤、害怕与失望,但后来他们回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却是欢喜快乐的,为什么会这样?是他们看到祂离开所以很开心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明白祂为什么必须离开,也知道祂要去哪里,他们明白,为了带给他们喜乐,耶稣这么做是必须的。


有四件事都是由于耶稣升天而发生的,这四件事说明了为什么祂的离开对我们是有益的。


第一件是关乎荣耀。在约翰福音十七章,大祭司的祷告,也就是耶稣在楼房上当著门徒的面所做的祷告,这个祷告是这样开始的:


耶稣说了这话,就举目望天说,父阿,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正如你曾赐给他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叫他将永生赐给你所赐给他的人。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父阿,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 (约17:1-5)


耶稣当初成为肉身来到世上的时候,离开了天上的荣耀。如今耶稣在楼房上祷告说:父啊,求你让我重返荣耀,让我同你一起享有荣耀,就是在立定世界根基之前我同你所享的荣耀,耶稣乘着这荣耀的云升天离开,回到荣耀的国度里,领受祂在永恒中与天父同享的荣耀,也就是祂当初成为肉身来到世上的时候所放下的。耶稣升天有这样的一个意义,是我们必须明白的,祂的升天是件荣耀的事。


那些爱耶稣的人,也就是那些敬拜祂的众门徒,他们回到圣殿去,常常在殿里敬拜祂,因为他们知道祂回到天上去领受了祂原有的荣耀,羞辱已经结束了,如今祂高高在上。


不过,除此之外,耶稣的升天还有別的重要意义,我接着要提到的是五旬节,这段记载与刚才那段约翰福音的经文,都是相同的背景。当时耶稣跟门徒在楼房上,耶稣对门徒解释说,祂离开是为了要差遣另一位保惠师与他们同在。我们提到「保惠师」这个词的时候,常常都是指圣灵而言。然而圣灵其实不是「那位」保惠师,圣灵是「另一位」保惠师,最初的保惠师就是基督自己。


之前我们也有看到经文说祂是以色列的安慰者,以前新约圣经的英文版本也称圣灵为安慰者。听到「安慰者」,我们会以为圣灵到来的目的,是为了安慰那些受苦和需要安慰的人。圣灵确实会这么做没错,但这并不是「安慰者」一词的主要含意,这个名词在古典英文中有別的意思,「保惠师」一词翻译成古典英文之后,就是「安慰者」。但是「安慰」在古典英文里的意思是指「带来力量」,与力量和力气比较有关,而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安慰」。


在古时候,「保惠师」这个称呼是家庭律师用的,如果你遇到了非常难解决的问题,你可以请保惠师来。保惠师的意思就是与你站在同一边、为你辩护的人。耶稣告诉门徒说:你们将被众人恨恶,你们会被关进监牢里,人把你们拉去送审的时候,不要害怕,因为我会为你们差遣一位安慰者,就是保惠师,赐给你们力量,站在你们身边,使你们在受苦难的时候有足够的信心。


当耶稣即将离开门徒的时候,祂也告诉他们说: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等候一段时间,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此外,耶稣也对他们说过: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虽然我即将要离开了。但我会用另一种方式陪伴你们,直到地极。在耶稣升天前,门徒问祂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耶稣怎么回答的呢?祂基本上就是说:你们不用管我何时复兴以色列国,只管顾好你们的责任就对了。你们的责任就是等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之后,作我的见证。


也就是说耶稣升天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使圣灵降临,圣父与圣子要把圣灵浇灌在教会身上。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使教会获得能力,能够在世上作耶稣的见证,有能力展开各样事工,要在这个败坏的世界上见证基督,这么做所需要的力量绝不是我们自己本身拥有的。我们被呼召要来作天国的见证人,而天国是肉眼看不见的。


加尔文说教会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看得见的教会,要为那看不见的天国作见证。教会需要圣灵的帮助,才能完成这项任务,因此耶稣离开了,这样祂才能在五旬节差遣圣灵降下,使教会获得为祂作见证的能力。圣灵就是耶稣离开世界之后,在属灵的意义上与我们同在。


耶稣的升天,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意义。接下来要讲的,应该是最明显的一个意义。祂升天,是升到哪里去呢?祂不是单纯回到天上去休息,祂是到天上去接受加冕的。祂到天上去参加祂的加冕典礼,祂升到祂的宝座上,祂被带到上帝的右手边,获得统管万物的力量与权柄。这被杀的羔羊如今成了犹大的狮子,掌握了统治万物的权柄。这一点,教会依然未能了解。许多人仍然认为天国是未来的事情,但是天国其实已经开始了。为什么呢?因为天国的王已经登基了,这位君王已经受了加冕,天父已经使祂作王了,也赐给了祂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基督的加冕典礼是全宇宙性的事件,我们称之为「基督的安坐」。


我们都会念使徒信经,使徒信经提到说祂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这里提到「坐在父上帝的右边」,就是指基督的安坐。祂不是坐在随便一张椅子或板凳上,祂是坐在全能父上帝右边的宝坐上,就像是天上的首相一样。新约圣经在这边给了祂一个称号,就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意思是说基督坐在全宇宙最高权柄的宝座上,祂不再是四处游走、穿梭在加利利和犹大地区的拉比了,祂已经作王了。若不是祂所赐的,世上就没有任何统治者可以拥有任何权柄。祂使列国兴起,也使列国倾覆。


我们的王,这位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祂的权柄高过地上所有的掌权者,祂的地位之高,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因此对我们而言,耶稣离开比留在世上还更好,祂离开世界到了天上,坐在父的右边。


最后我要讲的是基督升天所带来的第四件事,我们的大祭司耶稣进入了天上的会幕,到天上的至圣所去,在那里作我们的祭司和君王。祂是君王,也是祭司,祂拥有双重的职分,这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因为这位祭司,这位大祭司,祂曾经住在我们当中,祂了解我们的感受,也知道我们的软弱。如今祂在上帝面前,以大祭司的身分为我们代求,祂不用在天上为我们献祭,因为祂在十字架上就已经一次献祭完毕了。所以圣子在天上不用每天提醒圣父说,祂已经完成赎罪的工作了,赎罪已经完成了。但祂身为祭司的职责并不只如此,祂身为祭司,还有另一个任务,那就是为我们代求。


我们来看约翰福音,


你从世上赐给我的人,我已将你的名显明与他们。他们本是你的,你将他们赐给我,他们也遵守了你的道。如今他们知道,凡你所赐给我的,都是从你那里来的。因为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他们也领受了,又确实知道,我是从你出来的,并且信你差了我来。我为他们祈求。不为世人祈求,却为你所赐给我的人祈求,因他们本是你的。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并且我因他们得了荣耀。”(约17:6-10)


然后耶稣祈求天父保守天父所赐给祂的人,让他们能够坚持到底。有一个教义叫作圣徒的坚忍,虽然圣徒会坚忍没错,但并不是因为我们本身有坚持与忍耐的能力。在成圣的道路上,如果我只能倚靠自己,那我肯定会跌得鼻青脸肿,马上就离开天国了。真正在坚忍的,是上帝祂恒久忍耐祂的儿女,祂不断保守祂们。上帝保守祂百姓的主要管道之一,就是透过耶稣的代求。


在耶稣被钉死的前一晚所发生的事,当时祂跟门徒聚在一起,祂说门徒当中有一个人将会背叛祂,祂指的就是犹大。於是门徒就一个一个地问说:主啊,是我吗?将要背叛你的人是我吗?最后,耶稣看着犹大说:你说的是,你要做的,快做吧。於是犹大就去执行他的阴谋了。


我们都知道犹大的结局十分悽惨,不过在那一晚,还有另一个门徒也在现场,耶稣说这个门徒将会三次公然不认祂。耶稣对彼得说了什么呢?祂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你要做的,快做吧。不,耶稣是说:但我已为你祈求。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犹大跟彼得的差別是什么?差別就是耶稣没有为犹大祷告,祂说:你所赐给我的人,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

没有一个灭亡的。那灭亡之子从起初就是灭亡的,而彼得则是天父赐给耶稣的人。彼得不认耶稣,这是令人发指的罪行,耶稣说:你将会不认我,但我已经为你祈求了。所以耶稣不是说,如果你回头了,而是肯定地说,当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这位耶稣,如今也继续在天上为你我祈求,为所有真正属于祂的人祈求。总而言之,耶稣的升天是祂光荣的胜利。是祂在地上的事工一个精采的总结。


6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使基督从死里复活的大能大力是何等浩大(钟马田)

作者:钟马田 经文: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他从死里复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1:19-23) 基督徒的得救是神在我们里面能力的彰显。我越来越深信:我们当中有

十字架与自我:舍己与背十架意味着什么?(宾克)

作者:宾克(A W Pink) 经文: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太福音16:24) 在探讨这节的主题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这句话中的一些词。「若有人」:指所有想与耶稣的门徒同行,并且想聚集在他旗帜下的人们而言的。「若有人要」:是一个份量很重的希腊词,它不仅指愿望,而且也指满有决心去达到目标。「跟从我」:如同一个仆人服从他的主人、一个学生服从他的老师、一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